走進美的集團旗下佛山市威靈洗滌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的園區,50000平方米的屋頂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屋頂光伏每年可產生約870萬度清潔電能,約占園區總用電量的27%,相當于每年減少8500噸碳排放。”企業負責人肖先生表示,“光伏不僅讓產品獲得了國際低碳認證,每年還可節省電費超390萬元。”
光伏呈現增長態勢,是廣東助力“雙碳”的一個縮影。2025年1-6月,廣東綠電交易電量82.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2%。自2021年6月廣東開展綠電交易試點以來,綠色環境屬性交易價格降至6.7厘/千瓦時,意味著用戶可用更低成本購買綠電,為全省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交易主體數量8.5萬家 市場化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近7成
截至2025年6月底,廣東全省新能源總裝機超7850萬千瓦,占比接近33%,其中,海上風電裝機突破1251萬千瓦,位居全國首位。
新能源規模的蓬勃發展,為電力市場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廣東于今年6月27日起有序推進第二批110千伏新能源參與市場結算運行。廣東電網遵循“成熟一批推動一批”的原則,推動韶關、汕頭、湛江、惠州、陽江共計77家合計額定容量約590萬千瓦的新能源場站有序參與現貨市場結算運行,標志著新能源市場化改革邁出關鍵一步。
今年以來,落實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相關政策,廣東的電價機制改革也迎來了重大變革。今年5月,廣東省提出新能源項目(風電、太陽能發電)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這意味著電價將通過現貨交易、中長期合約等方式形成,徹底終結“保量保價”政策依賴;企業可自主選擇“報量報價”參與競爭或接受市場形成的出清價格。截至6月底,廣東參與交易的經營主體數量8.5萬家,上半年市場化交易電量約2945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8%。
市場化交易電量增長,推動綠證交易規模擴大。東莞供電局深改后企業與公司總部位于荷蘭的國際環境商品貿易商STX集團簽訂I-REC國際綠證供應合同,開啟了其國際化戰略布局的新篇章。“截至今年6月底,我們綠證業務覆蓋4個國家和國內9省28地市,綠證服務量達600萬張,交易電量超60億度,支撐出口產品價值超300億元。”莞能能源公司董事長張永康說。
綠電需求超120億千瓦時 十大行業綠電交易量占比超七成
隨著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加快推進,每輛新能源汽車都有望成為流動的“能源交易單元”,車網互動將成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中最廣泛的交易品種之一,以家庭、個人為主體均可參與到能源轉型中。“我們計劃在于2026年底,在轄區內建設15臺V2G充電樁,投產后預計年創造調峰收益75萬元,同步減少碳排放180噸。”南方電網廣東汕頭龍湖供電局市場營銷部副經理張傳渠表示,供電局與轄區內58家充電樁企業進行聯動,利用智能調度系統,在電網負荷低谷時段集中充電,降低用電成本,緩解電網壓力。
除新能源汽車外,企業也是綠電消費的主力軍。廣東江門鶴山市中富興業電路有限公司(下稱“鶴山中富”)是一家高新技術出口企業,傳統生產模式存在資源消耗大、污染治理難的問題,企業環保成本攀升,國際競爭力減弱,企業綠色轉型迫在眉睫。6月12日,該企業憑借在綠色能源管理領域的創新實踐,正式通過“零碳工廠”歐盟認證,疊加此前獲得的北京綠色交易所“碳中和”認證,成為江門市首個斬獲國際國內雙認證的“零碳工廠”。“我們為鶴山中富提供一攬子綜合用能服務,助力鶴山中富升級‘光伏+蓄冷+充電樁+綠電’微電網元素,為企業做好能源電管家角色。”南方電網廣東江門供電局市場營銷部副總經理李培說。
今年廣東省全年綠電需求預計超120億千瓦時,綠電消費用戶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等十大行業,約占全省綠電交易電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