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產業格局深度調整與材料創新浪潮中,人造金剛石以其獨特的物理魅力和廣闊前景,成為重塑價值鏈的關鍵力量。作為國內該領域的先行者,經歷2024年破產重組的鄭州華晶金剛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鄭州華晶”),正以嶄新姿態重新啟航。近日,鄭州華晶總經理李克華博士在接受DT半導體的專訪時,深入探討了公司重組后的戰略布局、行業洞察與技術攻堅方向。
戰略重塑:聚焦核心,國有資本賦能市場化機制
“以性能支撐產業發展,用璀璨點亮美好人生。”李博士開宗明義地闡述了重組后鄭州華晶的全新企業使命。面向未來,公司確立了清晰的愿景:到2030年成為國內超硬材料行業運營卓越、綜合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到2035年躋身國際著名公司行列。
未來三年,華晶的戰略方向將聚焦于超硬材料、超硬制品及金剛石的功能化應用。李博士強調,緊密圍繞半導體、新能源、刀具、軸承和齒輪等行業市場與客戶,持續進行能力建設,目標是把華晶打造成行業引領企業。
國有資本的注入為華晶帶來了新的活力。李博士介紹,以國有資本為主的董事會充分授權董事長李勇行使權力,而李勇董事長則充分授權公司經理層負責日常生產經營。在資源整合與市場化機制之間,華晶找到了平衡點。“國有資本注入進一步豐富了我們的能力建設路徑,”李博士解釋道,“我們計劃在現有自研項目、自建產線的基礎上,積極運用市場化機制,通過資本運作等手段并購一些技術領先的超硬制品企業,從而豐富產品結構,加快轉型步伐,增強技術創新和盈利能力。”
邊際利潤導向,“以銷定產”靈活應對
面對工業級金剛石與消費級培育鉆石兩大核心業務領域,華晶的資源分配策略非常務實——市場導向,由市場說了算。“哪個產品的邊際利潤高,公司就多生產哪個產品”李博士直言。為此,公司將深入分析市場需求,細化產品成本核算,并計劃采取“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優化資源配置。
行業洞察:繁榮下的隱憂與破局之道
李博士對當前超硬材料行業的競爭格局有著深刻洞察。他指出,“國產替代”與“技術迭代加速”是兩大顯著特征。國產高品級培育鉆石在高檔飾品市場滲透率的顯著提升,已實質性地改變了全球鉆石飾品產業格局。同時,金剛石在半導體熱管理、軍事、航空航天、環保電極等新應用領域展現的“萬億級市場”潛力,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
然而,繁榮景象下潛藏著嚴峻挑戰。首先是嚴重的產能過剩。“以工業金剛石單晶為例,目前國內年產能高達200億到240億克拉,但實際年消耗量只有80億到100億克拉,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50%,大量庫存積壓。”李博士用數據揭示了行業的痛點。
其次是技術迭代速度過快帶來的投資壓力。“技術迭代是把多刃劍,”他舉例道,“三年前850壓機還是主力機型,如今950型大腔體壓機的單產是其2倍左右。許多企業投入巨資升級設備后尚未收回成本,就面臨新一輪設備升級的窘境。”
面對雙重挑戰,李博士呼吁,建議行業協會加強引導,從國家層面加強超硬材料行業產能準入控制。對企業自身,他強調:“必須思考如何通過開發先進合成工藝技術來改善產品結構(如提高優晶比例),延長設備生命周期。”為此,鄭州華晶正積極聯合吉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鄭州三磨所、精工銳意等高校、研究所及裝備企業,以及數百家優質供應商,通過聯合技術攻關,共同構建更具韌性的產業鏈生態。
技術攻堅:立足現實,布局長遠
金剛石被譽為“終極半導體材料”,但其大規模商用,尤其在晶圓級應用上仍面臨巨大挑戰。對此,李博士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和務實的態度。鄭州華晶目前主要聚焦HPHT工藝開展相關研發,在晶圓級金剛石襯底方面,僅布局了少量MPCVD設備進行工藝探索和產品試制。
對于晶圓級金剛石襯底的商業化前景,李博士給出了審慎的預判:“我感覺應該至少在10年甚至20年以后。”并列舉了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瓶頸:控制晶體生長缺陷、實現納米級表面加工質量、滿足產業化要求的成本控制,以及產業化制造所需的制程裝備。
在產業化落地方面,華晶的600余項專利是其重要支撐。其專利物理提純工藝,支撐著年處理20億克拉工業單晶和500萬克拉培育鉆石的產能。
面向未來提升產能、降低成本及開拓新應用,華晶明確了重點攻關的技術方向:
高品級培育鉆石高速生長工藝技術
高優晶率工業金剛石單晶合成技術
高性能超硬制品研發及產業化技術
金剛石單晶自動化選型分級技術
具體措施上,公司將加速淘汰低效產能,加大“大腔體”壓機投入以降低單克拉成本,改進合成工藝提高高品級優晶產出比例,并通過建立內部利潤中心、定編定崗、加強核算等措施激發內部活力。
思維破壁:開放協作,場景驅動
擁有32年行業經驗,從技術專家成功轉型為管理者,李博士對行業發展的思維定式有著深刻反思。結合行業現狀與技術趨勢,李博士認為超硬材料行業最需要突破的是封閉創新慣性、固守傳統工藝和忽視新興需求應用場景開發等思維定式。
他提出了破局之道:強化產業鏈協作:促進上下游企業聯動,加速技術要素流通。
實施“技術多元化”戰略:同步推進多種工藝路線(如HPHT與MPCVD)的迭代創新,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建立“場景驅動”研發模式:深入理解半導體散熱、高端刀具、精密加工等細分領域的核心痛點,針對性定制解決方案。
結語
站在破產重組后的新起點,肩負著帶領華晶“二次創業、全面改革”的重任,李博士展現出堅定的決心:“我要拿出‘重集結、再整編、不斬樓蘭誓不還’的勁頭!”在超硬材料產業面臨升級與格局重塑的關鍵時期,鄭州華晶的轉型之路,不僅關乎企業自身的重生,也為中國新材料產業的攻堅克難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李博士的務實洞察與開放思維,為華晶乃至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唯有立足現實、聚焦核心、開放創新、深耕場景,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破繭成蝶,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