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合成金剛石的歷史長河中,單晶金剛石的成功制備無疑是最耀眼的里程碑之一。從被視作 "難以企及的圣杯",到實現高品質、大尺寸的商業化生產,這背后是技術參數的精準突破、設備革新的持續推動,更是科研工作者突破思想禁錮的不懈探索。
從多晶到單晶:材料性能的質的飛躍
20 世紀以前,CVD 法合成的金剛石多局限于微米級多晶膜。美國 GE 公司曾將透明多晶 CVD 金剛石厚膜用作珠寶鍍膜,但多晶結構存在的晶界缺陷,使其在光學、電學性能上難以滿足高端領域需求。隨著科技發展,無晶界制約的單晶金剛石逐漸進入視野 —— 它在苛刻條件探測器、高壓高功率節能器件、微 / 納機電系統、量子計算等領域展現出不可替代的優勢。
當時,高溫高壓法雖能合成單晶金剛石,卻面臨合成條件苛刻、產物雜質多、大尺寸制備困難等問題。這讓科學家們將目光轉向 CVD 法,荷蘭科學家和美國 Crystallume 公司的早期嘗試雖未成功,卻為后續突破埋下伏筆,彼時寶石級金剛石(粒徑大于 1mm)的合成還被視為遙不可及的目標。
關鍵突破:參數優化與設備革新雙驅動
單晶金剛石的合成突破,始于對工藝參數的深刻認知。20 世紀 90 年代,研究者發現向反應氣體中加入少量氮氣,不僅能促進金剛石結構平滑生長,還能將生長速率提升數倍,這一發現為高速合成奠定了基礎。
設備層面的革新同樣關鍵。早期微波等離子體 CVD 裝置因工作壓強低(1~5kPa)、等離子體功率密度小,無法滿足高質量單晶外延生長需求。20 世紀末期出現的高氣壓微波等離子體 CVD 技術,將工作氣壓提升至 10kPa 以上,等離子體功率密度大幅上升,提供的極高原子氫濃度,為高質量、高速率生長單晶金剛石創造了條件。
2002 年,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華裔學者顏志學和毛河光等人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他們提高甲烷濃度至 12%,并添加 3% 氮氣,使高品質單晶金剛石生長速率較初期提升兩個數量級,證實了高速生長的可行性。2004 年,日本科學家沿用相同工藝參數獲得成功,讓微波等離子體技術成為單晶制備的主流。
從實驗室樣品到產業落地
技術突破迅速推動商業化。2003 年,美國阿波羅鉆石公司限量發售人造寶石級金剛石,在行業掀起波瀾;2005 年,卡內基研究所成功制備 10 克拉寶石級無色 CVD 單晶金剛石,標志著技術走向成熟。華盛頓金剛石公司借助相關技術實現量產,國外寶石級 CVD 單晶金剛石產業化進程加速。
這些進展重塑了金剛石產業格局 —— 實驗室培育的單晶金剛石在純度、色澤上可與天然鉆石媲美,且生長周期可控,打破了天然鉆石的稀缺性神話,推動珠寶、電子等行業原料體系變革。
中國力量:從跟跑到領跑的突圍
在國際技術競爭中,中國科研工作者面臨 "瓦森納協定" 的技術封鎖,卻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2010 年,北京科技大學開發高功率直流電弧等離子體噴射 CVD 技術,成為微波技術之外的另一成熟路徑,實現毫米級單晶金剛石制備;
吉林大學團隊在反應氣體中添加氮氣,實現同質外延單晶金剛石高速生長;
2014 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發的微波等離子體 CVD 裝置,通過創新工藝將成本降低 30%,可長時間生長高質量、大尺寸單晶金剛石片。
企業的崛起更彰顯 "中國速度":
寧波晶鉆實現高純度、高質量、大尺寸單晶鉆石批量生產,技術達世界領先水平;
2020 年 3 月,杭州超然鉆石科技有限公司的 CVD 金剛石成為當時世界最大高質量實驗室生長金剛石,4 個月后這一紀錄便被上海征世科技有限公司打破。
最后
單晶金剛石的合成史,可以說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從認為 CVD 法無法合成高品質單晶,到突破熱力學認知局限,科研工作者用實驗證明:在精準調控的條件下,金剛石可在亞穩區實現高速生長。原子氫的作用、氮氣的調控機制、等離子體能量的精準控制,這些發現不斷刷新著人類對材料生長規律的認知。
如今,CVD 單晶金剛石正拓展至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從第四代半導體到量子計算,從深空探測到高端醫療,它的每一步進階都印證著一個真理:材料科學的突破,永遠源于技術創新與思想革新的同頻共振。那些在反應器中生長的晶體,不僅是碳原子的有序排列,更是人類探索物質世界邊界的永恒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