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玻璃上加上一層涂層,就能夠有效吸收太陽光,利用這種新材料生產的太陽能電池能夠大大降低成本。”昨日,在福建鈞石能源的操作車間內,來自中國科學院等的院士專家參觀了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整個生產流程,并對泉州企業開發利用新材料表示了肯定。
如果說鋼鐵、水泥是傳統產業的重要基礎,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材料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石。泉州新材料產業起步較晚,2009年新材料產業生產規模約為15億元,但作為全省制造業大市和生產基地,新材料應用十分廣泛,具有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
泉州產太陽能電池 叫板美國頂級公司
新材料是指新出現或已在發展中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據了解,目前我市的新材料產業主要包括光電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種陶瓷材料、化工輕紡新材料等。通過尋找替代硅的新材料,鈞石能源成為全球第二、全國第一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企業;華泰集團開發的“黑瓷復合陶瓷太陽板”可達到普通太陽能集熱器的作用,成本只有普通太陽能集熱器的十分之一;大帝集團開發的復合面料(PU)、“水洗皮”兩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宏遠集團、海天科技則開發了竹纖維、生物基紡織新材料。
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是尋找一種新的原材料替代品,往往還意味著整個產業的升級。針對目前太陽能電池技術仍面臨三個基本問題,即高轉換效率、低成本(與轉換效率有關)、長壽命等問題。南京大學的鄭有炓院士找到了硅晶體材料的替代物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而據了解,CIGS和CdTe太陽能電池均是化合物半導體電池的一種。鄭有炓舉例稱,國外比較成功的企業——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生產的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為10.7%,生產成本為0.87美元/瓦,銷售價格卻不到硅電池的一半。
在泉州,創輝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南安)就是這樣一家主要生產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公司,其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一期項目投產后,將年產12.5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預計年新增產值4億元。
華僑大學陳國華教授表示,被看做是硅替代品的石墨烯,未來在太陽能電池、超級電容器、儲能等新能源領域均具有潛在應用價值。
當下不求產業鏈完整 關鍵抓住黃金前半段
分析指出,我市新材料產業在研發方面“動力”不足,除少數產品外,大部分新材料產品處于中低檔次,很多關鍵技術、前瞻性技術尚未突破;產業鏈條短,基礎材料生產能力相對較強,材料應用和后續加工少,導致產品附加值低,綜合配套能力不強;此外,新材料企業分布較分散,沒有形成以骨干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產業發展缺乏整體合力。
以泉州的太陽能產業為例,褚君浩院士也指出泉州的太陽能應該加強從材料到芯片這樣一個前半段的培育,要通過做好材料來降低成本,“考慮整個區域產業鏈的競爭力,企業需要尋求往上游走。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從材料到芯片這個前半段占據70%的價值,而后半段只有30%。泉州應該著力于把太陽能電池材料做好。”
針對泉州目前在新材料產業存在的問題,來泉的院士專家表示,著力點依然在研發,要發揮行業技術中心的作用,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公共技術平臺。同時要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泉州可以通過與國際大公司的合作,引進國外在新材料產業方面的技術,經過自己的改造,實現為我所用。”劉寶鏞院士稱。
力爭3年后產業產值超150億元
“近10年來,世界新材料產業的產值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目前,全球新材料市場規模每年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而由新材料帶動而產生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市場則更為廣闊,年營業額已突破2萬億美元。預測至201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800億元,時至2015年,這一數值將達到2000億元。”專家們的介紹讓在場的企業家們興奮不已。
記者了解到,國內一些省份已展開在新材料領域的競逐。江蘇省計劃到2012年新材料產業將實現銷售收入1.1萬億元;山東省計劃到2012年新材料產業產值超過1.3萬億元,年均增長速度20%以上;四川省確立了“化工新材料、釩鈦新材料、硅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材料、生物醫學新材料”等六大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規劃;浙江宣布將新材料產業確定為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許多國外企業如美國杜邦公司也都致力于新材料的研發。
實際上,針對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泉州市已經劃定了發展“藍圖”,未來將著重推進光電太陽能材料產業、新型建筑材料產業、改性高分子材料產業、特種陶瓷材料產業、化工輕紡新材料產業等五大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發展。并通過3年的努力,爭取到2012年實現新材料產業產值超150億元,年均增長115%;培育6家以上銷售收入達5億元以上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領先企業;新建1—2個省級新材料產業基地,形成一批產業聚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