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產銷1800萬輛讓中國汽車工業站在了年產銷2000萬輛的“2.0時代”的門檻上,油價的高企、節能減排壓力的增大以及日益嚴重的大中型城市擁堵問題并未能延緩汽車企業產能擴張的步伐。
據統計,國內各大主要車企“十二五”期間規劃產能或將超過4000萬輛,將超出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此前預計的3124萬輛,這也讓產能過剩再次成為國內汽車工業發展亟須重點關注的話題。
分析人士指出,發改委等有關部委發出預警并出臺嚴厲措施防止產能過剩及車企“圈地運動”的舉措并未能阻止車企在利益驅使下的產能擴張,在汽車行業殘酷的競爭環境及地方政府政績觀的指引下,產能過剩將成為阻礙國內汽車工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潛在隱患。
此外,日益上漲的油價和環境問題讓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現狀與之相悖,新能源汽車或將在十二五期間迎來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
車企擴產勢不可擋
出于對國內汽車市場的樂觀估計和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讓加速產能擴張成為了國內各大汽車企業的共識。近兩年來,東風日產、北京奔馳、華晨寶馬、一汽豐田、北京現代、一汽大眾、一汽轎車等國內主流乘用車企業,包括宇通客車等商用車企業紛紛宣布投建或已經投建新工廠,以緩解產能不足給未來市場競爭帶來的負面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各大企業到“十二五”規劃末期,總體規劃產能將在4000萬輛以上,遠超陳斌所預測的3124萬輛,已經拉響了國內汽車產能過剩的警報。其中,到“十二五”規劃末期,上汽集團發展目標為年產銷整車600萬輛;一汽集團目標為年產銷量500萬輛;長安集團目標規模也將超過500萬輛;北汽集團的目標為350萬輛;吉利、奇瑞、比亞迪、長城等自主品牌車企規劃目標也均為200萬輛。
汽車企業對于產能擴張的熱衷也讓有關部委發出了產能過剩的警示。有汽車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發改委只是對目前整個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進行披露,并透露調控產能的政策取向,但并不一定馬上實施,企業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和對市場的了解來制定和調整戰略,確定長遠的發展戰略。
分析人士指出,車企擴充產能的舉動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企業的確是為了彌補產能不足的不利影響,比如庫存率行業最低的一汽-大眾擴充產能是完全符合企業需求,而不顧自身需求盲目擴充產能或者利用地方政府優惠政策圈地圈錢的行為才真正需要重視和打擊。
發改委嚴防產能過剩
在作出2015年國內汽車企業規劃產能為3124萬輛的同時,陳斌已經示警國內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跡象。
“產能過剩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市場信號失靈,企業很難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導致盲目的投資行為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將會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會嚴重阻礙汽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甚至對宏觀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陳斌說。
發改委也已經出臺政策對車企“非正常需求”擴張進行了嚴格限制。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陳建國此前表示,發改委盡管沒有具體的限制汽車企業產能擴張的政策出臺,但發布了明確的示警信號,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通過兼并重組政策增強產業的投資和決策集中度,嚴防真正出現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是要嚴打汽車企業通過異地建分廠賺取土地差價的“圈地運動”,以保證國內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現行政策對新建獨立法人或者新建分公司工廠是‘建一個滅一個’的概念,即新建獨立法人企業或者新建分公司工廠必須要跟兼并重組相結合,也就是要‘滅掉’一個整車生產企業,這是非常嚴厲的措施,”陳建國說,“地方政府從發展地方經濟的角度歡迎企業去當地設廠并提供便利條件,其中一個便利條件就是幫助汽車廠‘滅掉’一個制造廠,而且車企異地建廠必須達到原有工廠產能利用率超過一定的標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車企產能過快擴張。”
但也有業內人士對于產能是否過剩持不同的觀點。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汽車行業出現結構性放緩,但并不需要對產能過剩過于憂慮。“國內汽車市場仍處在快速發展階段,即使沒有任何政策刺激,全行業也應該能保持15%左右的增長,目前的產能利用率高于75%,即使出現調整,也會在一到兩年的時間迅速消化。”徐長明說。
新能源汽車或迎發展機遇
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再度調高成品油價格,北京地區93號汽油每升由7.17元提高到7.45元,再創歷史新高。日益加劇的油價上漲勢頭、嚴重的交通擁堵以及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和節能減排問題讓關注汽車產能過剩之余不得不重視國內汽車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新能源汽車的大力發展就此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以發改委為代表的國內汽車工業主管部門發出了汽車產能過剩的警示,另一方面,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支持力度卻在逐漸加大。
按照國家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到2010年后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和市場規模達到世界第一,保有量達到500萬輛,這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有望在5-10年內真正達到大規模產業化的標準,也會讓部分產能相對過剩的車企找到消化多余產能的出口。
陳建國表示,當前的政策不一定完全適用于將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因為新能源汽車改變了原有的傳統能源發動機驅動模式,恰恰改掉了原有最需要資金投入的核心技術,“將來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同樣符合傳統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律,依然很難說,這不是政府可以規定出來的,”陳建國說,“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