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政府采取了一些超常規的經濟刺激政策,宏觀上取得明顯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對某些產業的競爭秩序產生負面影響。但總體來看,金融危機對于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影響,積極面是主導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在近日舉行的 2009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如是說。
為什么說積極面是主導?金碚認為,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的增長率下降、利潤下降甚至出現虧損。但是,中國企業仍然作為宏觀調控的基礎,保證了中國成為世界少數經濟能保持增長的大國。雖然中國外向型產業受到很大沖擊,但中國工業品國際市場占有率仍然保持持續提高。與此同時,中國國際地位和話語權顯著提升;中國從自由貿易的被動接受國成為自由貿易的積極捍衛國和主張國;中國將成為基礎設施最雄厚和發展條件最優的國家之一;中國發展模式的優越性得到展示。
對于金融危機過后,企業如何提升競爭能力?金碚認為,中國企業提升競爭能力要尋找新路徑。金融危機使各國加快了調整產業結構的步伐,將對產業競爭規則和貿易規則進行調整,這將對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帶來挑戰。中國企業在生產上要更加節約、精致、清潔、環保,借此來增強競爭力。
金碚指出,中國現階段提升企業競爭力最關鍵的因素是技術創新和保持成本優勢。到目前為止,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將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同時,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向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就是向高新技術產業鏈上的勞動密集型環節升級。
“我們不能輕言放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但這種優勢要發生很大的變化。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越來越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如已經進入高技術產業的華為、比亞迪等表現出競爭力的企業,都具有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有效結合的顯著特點。案例說明,中國目前具備了從低技術、低附加值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附加值的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的條件。”金碚說。
他表示,現階段,中國企業的發展存在機遇,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快,中國正在成為基礎設施條件最優越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二是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金融危機以后會再次激發信息化和網絡經濟的新一輪創新,這將在技術上為中國產業實現更節約、更經濟、更清潔提供技術支撐。三是人才素質的提高使得中國低素質勞動力的優勢向中高素質轉變,奠定了實現大范圍技術創新的人力資源基礎。
歷經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條件和環境發生了積極變化,在總體上具有了實力和條件,可以向更節約、經濟、清潔的生產方式尋求提升競爭力的途徑和新源泉。現階段,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和探尋低成本優勢的新路徑是提升中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