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上半年能源經濟形勢發布會上,第一次與媒體見面的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帶來了一條大新聞。他透露,《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制定完畢,預計未來10年將在核能、風能、光伏發電等產業上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
這已經是3年來決策層第3次宣布對新能源的投資計劃了,且投資額一次比一次高:2007年,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發改委第一次提出到2020年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將達2萬億元;2年后的2009年6月,國家能源局官員又透露,中國正在制定一個高達3萬億元的新能源政策計劃;而現在,這一數字升級到5萬億元。這一消息再度攪動起中國新能源業界的熱情,資本市場上多支新能源概念股紛紛漲停,甚至關于如何分食5萬億元大蛋糕的討論也開始見諸報端。
但且慢歡呼,這有可能又是空歡喜一場。盡管江冰宣布了《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經制定完畢,正在上報國務院審批。而根據過去1年多的“失敗”經驗,這一規劃能否順利通過,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國務院沒審批通過,5萬億元這個數字也不能最終定下來。”相對于外界的巨大熱情,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給《環球企業家》的評論顯得極為冷靜。同樣出言謹慎的還有國家能源專家咨委會副主任、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我并不愿多談這個話題,因為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據能源局權威人士透露,此前一直聲稱要出臺的新能源規劃沒有出臺,正是在今年年初上報國務院之后被擱置了下來。
實際上,在這一關系到未來10年中國新能源產業走向的國家政策上,過去1年多來發改委已經幾易其稿,并多次推遲出臺時間:去年6月1日,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已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討論稿,這是官方第一次正式提出該規劃;9月,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該規劃已處于各部委會簽階段;當12月哥本哈根會議將新能源話題推向高潮時,規劃仍不見蹤影;后又傳出春節后將出臺的消息。3月過后,能源局卻如“失聲”了一般,再也不提新能源規劃的事。在規劃反反復復的“呼之欲出”和“不了了之”之間,業內專家已對此“不抱什么幻想”,一度熱烈追逐該熱點的媒體報道也開始顯露疲態。
誤解與理性
最近一件事讓阿特斯太陽能公司總裁瞿曉鏵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在他看來,關于對多晶硅產業高耗能高污染的質疑應該早就不是問題,因為包括他在內的諸多太陽能業界人士已經在無數次會議和采訪時解釋了多次。
但他最近卻再次被問及同一個問題,提問的人是清華大學的教授,起因是該教授在參加國務院的一次會議時被兩位“副總理級”的官員問及多晶硅行業污染的問題,于是才向瞿曉鏵這個清華校友來請教—這讓原本以為多晶硅高耗能高污染問題僅是媒體炒作的瞿曉鏵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