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政府宣布對進口銅征收高額關稅,引發全球銅市場大幅震蕩。銅關稅舉措以重建“美國銅產業統治地位”為幌子,會讓美國本土制造業面臨成本飆升,可能使全球供應鏈被迫重組,更令多邊貿易體系再遭重創。無論是美國經濟還是全球經濟,正被拖入一場多輸困局。
7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銅征收50%的關稅。銅是全球第三大消費金屬,僅次于鐵和鋁。美國幾乎一半的銅消費量依賴進口,如果新關稅舉措落地,美國經濟多個領域將面臨成本激增的局面。受此影響,紐約COMEX銅價直線拉升,一度大漲超2%。
美方一些人聲稱,在“強有力的國家安全評估”后決定征收銅關稅。不過,首先遭遇沖擊的可能是美國市場。關稅舉措勢必會推高美國銅價,雖能使少數本土礦業公司獲得短期收益,但汽車、電子、建筑等行業將被迫消化暴漲的原材料價格。其中,電動汽車、數據中心等戰略性產業受到的沖擊尤為顯著——前者用銅量是傳統燃油車的數倍,后者單個項目耗銅量可達萬噸級別。成本激增不僅會進一步削弱美國制造業競爭力,還可能延緩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等關鍵領域的建設進度。即便政策制定者宣稱此舉旨在“保障供應鏈安全”,但現實卻是美國冶煉產能不足的短板難以快速彌補,企業囤積的銅庫存不過是稍微延緩一下“痛苦”罷了。
銅關稅也可能重構全球銅貿易格局,加劇區域經濟失衡。智利作為美國最大銅供應國,其國營銅業公司對關稅細節仍持觀望態度,但已明確表示“美國僅占智利出口的7%”,暗示將轉向其他地區市場。墨西哥政府更直言“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需要銅”,計劃調整出口方向。這種轉向意味著全球銅貿易流向被美國的政治因素強行扭曲,從基于效率優化的全球分工退化為地域站隊的地方保護。貿易商為規避關稅也會適時調整運輸路線,額外增加的物流成本最終將由全球產業鏈共同分擔。
多邊貿易體系也將再次面臨挑戰。繼鋼鐵、鋁關稅之后,銅關稅進一步削弱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權威性,使基于比較優勢的全球分工體系再遭重創。當智利等待美國“豁免名單”、墨西哥威脅轉移市場時,多邊框架下的穩定預期被徹底打破。單邊行動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形成“關稅—反制—供應鏈區域化”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全球產業協作網絡逐步瓦解。這種系統性退化的代價,將由所有參與國共同承擔——生產效率下降、創新速度放緩、消費者選擇減少,形成全球福利的凈損失。同時,銅作為工業基礎原材料,其價格區域分化將推高全球制造業生產成本。受此影響,美國通脹壓力可能因此顯著增加,迫使美聯儲重新評估貨幣政策路徑,進而放大全球貨幣政策協調的難度。
全球綠色轉型進程也因此蒙上陰影。銅在新能源革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人為制造貿易壁壘會抬高能源轉型的全球成本。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可能因成本攀升而延遲,拖累全球減碳步伐。當美國一些人持續給世界經濟增長制造不確定因素時,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窗口期、機遇期可能悄然流逝。這種對全球公共利益的損害,遠比短期經濟利益分配更值得警惕。
銅關稅舉措在全球掀動的波瀾,短期內推高美國本土銅價,增加制造業成本;中期擾亂全球貿易流向,加劇供應鏈脆弱性;長期則拖累世界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因此,美國推行銅關稅舉措不會產生贏家,只會帶來多輸。當各國在貿易壁壘前重新計算得失,當氣候目標因成本上升而被迫調整,這場以“國家安全”為名的博弈,不過是用短期政治籌碼兌換長期經濟代價的悲劇,也是“美國生病、世界吃藥”的又一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