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分析
楊學桐:迷茫的市場需謹慎對待
2005年機床工具行業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些許陰霾的跡象,我本身性格就有些悲觀,看到這些就更悲觀。但保守判斷,2006年應該比1992年的情況要好很多。但企業必須注意站穩腳跟,迎接挑戰。
2006年機床工具行業的形式將繼續從高速增長向平穩回落,而且回落的速度可能加快。全面需求旺盛的情況將不再繼續,需求將會出現分化:大型、精密、重型機床的需求將會增加;普通機床部分產品將會出現積壓,并伴隨回款滯留現象。此外,行業全面發展將向重點發展過渡,重點發展數控、精密、高速機床,而且企業兼并、重組、分化勢頭將愈加明顯。
一分為二來看,2006年對市場有利的方面表現在:
1.部分相關產業仍有重點發展,對機床仍有較大的拉動。比如模具、通用機械、農機、汽車零部件等行業。此外,電工行業,目前在建項目也不少,雖然有人說該行業2007年將回落,但對機床仍有一年的拉動。
2.“十一五”部分規劃大項目開始啟動,為機床發展注入活力。最近出現的重點工程項目促使工程機械的回暖。
3.成套項目裝備需求進一步增加。企業應該注意這塊市場,并注意向這方面轉移。
4.國家對機床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即將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將對16個領域的重點裝備給與扶持,專項制定了對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發展措施。并調整了進口優惠政策,其中整機進口不再兩免,零部件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
5.數控機床項目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將投巨資給與支持。并就業內關注的首臺首套制定了鼓勵舉措,考慮實際情況入選技術進步示范工程,給與優先安排。
6.國際貿易進一步復蘇,有利于行業出口。而且增值稅返還政策仍將保留,只是方式略有變化。過去是確定企業,現在則是規模地變為按比例返回,比例為50%~75%之間。
當然,不利方面也很多,比如多年來機床競爭相對狹窄,很多領域進不去,核心功能部件很難實現自配;國家對技改國債貼息一塊將逐步下滑,特別是對整機項目的支持將暫停,但對功能部件的支持將有所加大;大部分用戶增速進一步回落;合同履約出現新的問題。
綜合上述種種,因此建議企業在銷售產品時要了解用戶執行合同的可能性,注重合同執行力度。特別是在目前企業回款普遍不樂觀的情況下,要注意不要造成新的拖欠。
鄭國偉:關注影響機床工具發展的新政策
關注汽車零部件進口新辦法汽車行業是機床行業的大用戶,每年的需求約占機床行業訂貨量的40%~50%,因此汽車行業的發展對機床行業的發展影響很大。由于汽車進口關稅繼續下調,進口零部件組裝整車有新規定,汽車零部件行業面臨發展新機遇,這就需要機床行業進一步提供高效、精密、技術先進的各種機床。
按照入世承諾,從2006年1月1日起,小轎車進口關稅由2005年的30%,降到28%;2006年7月1日起再降到25%;汽車零部件關稅,2005年平均為12.27%,2006年7月1日起要降到10%。
《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規定從2005年4月1日起,構成整車特征的進口零部件,按整車征收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新辦法的實施,必將促進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降低汽車制造成本。而這將加大對數控機床的需求。
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出口成本降低近期國家對出口退稅政策有兩項調整:一是調整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稅分擔比例和退稅方式。在原核定的退稅基數上,超基數部分中央與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負擔(原規定比例為75:25),改進出口退稅退庫方式。出口退稅改由中央統一退庫,相應取消中央對地方的出口退稅基數返還,地方負擔部分年終專項分解。并規范地方出口退稅分擔辦法。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稅分擔辦法,但不得將出口退稅負擔分解到鄉鎮和企業;不得采取限制外購產品出口等干預外貿正常發展的措施。
二是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將部分數控和非數控齒輪加工機床以及插床、拉床、刨床、鋸床的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13%提高到17%。
從港澳進口的機械產品和零部件將全部零關稅第一批、第二批零關稅以與2004年1月1日和2005年1月1日起分批實行。2005年10月18日和10月21日商務部分別與香港、澳門政府先后簽訂了第二個補充協議,從2006年1月1日起,對香港、澳門輸往內地的貨物(含機械產品和零部件)全部實行零關稅。
需要注意的是,內地進口的產品,必須在香港或澳門進行實質性加工,并在當地增值30%及以上(即在香港或澳門獲得的原料、組合零件、勞工價值和產品開發支出價值的合計與出口制成品離岸價格的比值要等于或大于30%),并且最后的制造或加工工序應在香港或澳門完成。因此,在質量相同、價格合理的條件下,港澳可以提供的配套件,優先從這些地區進口(從香港進口免關稅,運輸距離短,節省費用)。
企業對策
文化治企理念制勝
甘肅天水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維謙:“上下同欲者勝”,良好的企業文化,易于營造共同價值觀。但理念創新是創新的最高層次,星火機床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文化理念。
在星火有目標為王的理念,“成功找辦法,失敗找理由,沒辦法就是沒本事”,這句話在廠里有很高的使用頻率。我提倡用100%的努力來實現1%的可能。
在2001年底我提出企業產銷三年過億元,99%的人認為我是吹牛,因為當時企業的年產值才4000萬元,歷史最好的時期才達到5012萬元。結果2002年我們就完成了1.3億元。而后我又提出1億元太少,1.5億元不多的說法,這時企業員工都覺得有戲。2005年我們的產值是3.6億元。
1997~1998年機床工具行業整體形勢低迷,我研究行業報表時發現,行業報表中有七家重型廠都在下滑,但有一家例外,仍持續增長。分析原因它的產品幾乎是獨家壟斷,于是我們也想做這塊市場。
1998年我們開始修了8臺該類機床,分別來自6個不同廠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對軋輥磨床有了比較了解。1999年我們自己的產品下線,現在公司大型磨床的業務已經達到7000萬元。
從我們自身的經歷來看,產品單一,做精做專有風險。比如,A企業單純做某種產品,而B企業該產品僅占公司20%的份額。如果出現價格戰,A、B企業下滑的利潤比為10:2。
以小打大。由于規模大小不同,企業的盈虧平衡點也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與固定資產小的企業斗,而是盯著大些的企業。所以,即使大企業覺得價格低的沒法做時,我卻覺得肥的流油。
大家對2006年的市場都不看好,但做企業必須有自信,堅持下來就一定有希望。曾經有人對我說,你星火的位置好啊,左青龍,右白虎。不論是瞎謅也好,還是迷信也罷,我倒寧愿相信這種心理暗示:星火占的風水好,企業會越走越好。
瞄準進口磨床市場
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總經理繆穎:上機2005年完成了產值6.2億元,近幾年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長,企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市場需求增速減緩的形勢下,企業定位是關鍵問題。
縱觀目前國內的磨床市場,一方面國產中低檔磨床的市場容量有限,競爭過于激烈,贏利能力薄弱。另一方面,進口磨床金額占到國內市場消費量的2/3以上,進口增幅一直居高不下,中國磨床進口額已占世界磨床出口的1/4,所以企業未來的增長要瞄準進口機床,提升大型、精密、專用、數控磨床的制造能力。
由于進口品種集中在高檔和專用磨床上,為了分食進口磨床市場,我們提出了極端制造的理念,它是指在極端條件下制造極端尺度和極高功能的器件與功能系統,集中表現在微細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統制造等方面。
為順應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上機將以極端制造為突破口,提升極大規格、極小規格、超精密磨床的制造能力。比如:2米以上回轉直徑的外圓磨床、軋輥磨床、曲軸磨床;常規磨床具備亞微米進給精度以及納米精度數控磨床。
為此,公司每年按銷售收入的4.5%確保科研投入經費,明確了以設計、生產、銷售為科研主體的三大主攻方向,并聯合科研院校,以產學研形式擴大科研力量。
具體做法是,聘請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資深機床學者Steven Liang教授為上海機床廠總工程師,并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機械工程研究中心內設立上海機床廠技術中心美國分中心。
同時,與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建立產學研聯盟,成立了上海市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磨床研究所”。并組建了“技術委員會”,由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派出專家代表作為技術委員會的委員。
上機的目標是從生產型企業轉變為以技術進步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的生產服務型企業,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
潛在問題
四大問題阻礙行業發展
青海華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同毅:“九五”、“十五”期間我國中低檔數控機床在產量上取得了高速增長。但產品仍無特色,類同化現象嚴重,小型立式加工中心、普通數控車床遍地開花,進入劇烈的價格戰,經濟效益低下,一些較高檔產品也是靠進口部件簡單裝配,真正自主開發的產品非常之少,進口數控機床逐年增加,約占全國數控機床需求量的70%~80%(銷售額)。是什么原因阻礙了我國機床的發展了,我個人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
體制制約機床行業在2000年之前以國有企業為主,一切重大決策由上級部門決定,上級主要考核指標是產值多少,同期增長比例高低,新產品開發任務是軟指標;企業領導主要想的問題是要有活干,有工資發,眼前的事為主,長期投入就放在第二、三位了;技改項目也是放在產能上,通過產能提高來降低成本,通過技術創新來提高效益基本上放在理論上;責、權、利不明確,基本上都是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的考核辦法不健全;技術資源未列入資產,技術的價值無法體現。
機制滯后國企在三項機制的改革上困難重重。私企、外企可以做到:工資能多能少,崗位能上能下,用人能進能出,但在國企就很難辦,因為穩定是頭等大事。觀念落后,競爭、創新不如不犯錯誤。所以,新機制、新技術難推廣,創新環境難建立。
缺乏共同價值觀現在行業存在一種傾向:各自為中心,單搶匹馬“創”天下,獨來獨往,市場機制偏離,市場無序、侵權、假冒、偽劣、失信時有發生。創新不如挖人,創新不如侵權,創新不如假冒,創新不如引進的觀念仍然存在。但長此下去,行業將難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國際競爭。又何談掌握核心技術、持續發展、引領市場,提高抗風險能力呢?于是市場一有變化,業績馬上下滑,投資變成負擔,開發資金更為短缺,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削弱。可以說,拿來主義是企業創業階段的手段,不能作為企業的發展觀。買技術是初進該行業的手段,必需消化吸收,舉一反三,不能作為技術的源泉。只有企業具有了自主創新的能力,提高總資產回報率、市場占有率和增強抵御防風險的能力,才能真正顯示企業的實力。
產業聯盟停留在理論上小而全、大而全、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現象在行業內仍然存在,企業間的協作不牢固,專業化分工不協調,產業聯盟只是停留在理論上。比如,功能部件絕大部分依靠進口,功能部件企業與主機企業脫節嚴重,沒有共同研究和開發創新,雙方誠信機制沒有建立,共享機制沒有建立,產業聯盟缺少領頭人,主機廠采取拿來主義,部件廠采取各自為戰。近幾年企業的資產重組、兼并、收購案例中,很少看到主機廠與部件廠的合作、兼并、合并,而主機廠生產部件,部件廠生產主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說明我國機床行業的資源利用非常不充分,協調機制沒有建立,嚴重影響自主創新的效益和進程。
專家建議
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
目前機床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趨同化以及習慣單機供貨觀念問題。現在有些機械加工領域大量進口國外設備,甚至一些非關鍵的設備也從國外進口,國產機床所占的市場份額很小,這就需要國內的機床企業參與到這些領域的競爭中去。
此外,許多的國內機床企業習慣向用戶供應單機,對成套設備以及生產線的供貨力量比較薄弱,還有些企業在銷售成套設備之后,由于缺乏及時、必要的維護和服務,致使供應中斷,這些都要引起企業的重視。
機床可靠性差是國產機床的老毛病,但不能按時交貨將給用戶造成很大的影響,企業要注重信譽度的培養,當初拍了胸脯保證的,就要做到。
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
企業要善于創新,從創新思維到樣品、到產品、最終形成商品,讓客戶從機床的創新中得到效益和實惠;其次,近幾年中國機床行業的發展速度雖然加快了,但是國內機床企業的相對競爭力在下降,這就需要我們的機床企業重視研究如何提高競爭力的問題,培養國際一流的技術專家,優秀企業家,一大批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級技工等。
我建議企業新開發的產品不妨做一個實驗,安排企業的員工或者請用戶幫忙記錄產品一年期間內產品的故障率,研究故障原因給與改善。這雖然是個笨工作,但對提高產品性能不無裨益。
原機械工業部機床司副總工程師恩寶貴:
2005年我國的數控機床超過6萬臺,但要注意,其中70%產品是工業發達國家或地區很少生產或根本不生產的經濟型數控機床,此外,我國數控機床產量高速增長,同時普通機床產量也在高速增長,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緩解。
當今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和地區的機床廠向數控、高精、高效、環保方向發展,因此形勢要求機床工具行業必須加快增長方式的轉型。中國機床工具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于成庭認為,轉變機床行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實現行業振興的關鍵。行業的發展必須由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高,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發展;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發展的核心是技術創新;加快國際合作步伐,擴大數控機床的出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