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鉆石之都、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都、國家超硬材料及制品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柘城的金剛石產業究竟有多“硬”?柘城每年金剛石微粉的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到中國市場份額的70%和50%;去年,我國人造鉆石產量占據世界總產量的90%,其中的80%來自河南。說“世界金剛石看中國,中國金剛石看河南,河南金剛石看柘城”,一點也不為過。在這個熱火朝天的時節,“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商丘報業全媒體增強“四力”大型主題采訪報道團走進柘城縣的金剛石企業,走近企業老總及員工,探訪柘城金剛石產業發展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柘城縣產業集聚區一角
下大工夫做好“微”產業
微粉生產、磨具制造、鉆石加工等各類金剛石企業云集,今天的柘城高新區一派繁忙的景象。
1963年,我國第一顆人造金剛石在河南誕生。隨后,很多人便開始研究它的應用范圍。那時候,恐怕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后這里會一舉成為中國超硬材料產業基地,柘城縣高新區也于2018年一舉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
河南省力量鉆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力量鉆石股份)是柘城一家本土企業,總經理邵增明39歲,這家公司也見證著柘城金剛石產業的發展。上世紀80年代,時任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聚晶金剛石方面的工程師——馮金章回自己家鄉柘城縣邵園鄉創業,創辦了柘城縣第一家金剛石企業——柘城縣邵園金剛石廠。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邵園金剛石廠由國有企業改制成私營企業,該廠的技術人員張志立、李建忠等人被分配到柘城縣國營企業——柘城縣拉絲模廠工作,趙三友、王占西等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始了家庭作坊式生產。
力量集團技術員在檢驗金剛石產品
上世紀8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勁風使得很多民辦企業甚至家庭作坊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邵增明的父親邵大勇作為當時做微粉生產的最早一批人之一,1989年成立了柘城縣金剛石微粉廠。
邵增明開始創業始于2000年大學畢業時。“當時柘城縣金剛石微粉企業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從事金剛石微粉加工的企業達到100多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柘城成為聞名全國的‘中國金剛石微粉之鄉’。”邵增明那時主要跑全國的市場,一次次艱難的經歷也堅定了他創業的信念。
那是2000年,當時福建的業務較多,福州長樂縣一個小鎮需要訂購40萬克拉(80公斤)的微粉,送貨還要從上海轉車。邵增明找來兩個小拉車,只身一人帶著用編織袋盛放的兩袋貨物從商丘乘坐綠皮車出發,歷時27個小時到達福州。又歷經艱難見到那位客商。本以為萬事大吉的邵增明沒有想到,對方擔心量太小不給送貨,才說要40萬克拉,其實只需要10萬克拉。
記者在厚德鉆石科技有限公司車間與工人交談
那時候,金剛石產業的前景雖然很光明,但企業的日子并不是太好過。2006年,為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柘城縣成立了工業園區。力量鉆石股份作為最早一批入住園區的企業,邵增明回憶,當時園區門前是條小路,附近都是農田,很是荒涼。
2009年,柘城縣工業園區晉升為產業集聚區,重點圍繞金剛石產業開展招商引資,并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力量鉆石股份、惠豐鉆石科技股份、厚德鉆石科技、萬克鉆石工具、翔泰磨料磨具等一批金剛石項目相繼入駐高新區,初步實現了金剛石產業的集群發展,實現了柘城縣金剛石超硬材料產業規模擴張,金剛石超硬材料產業形成了從“原輔材料(碳棒)——金剛石單晶生產——金剛石微粉加工——金剛石制品生產”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成為了國內產業鏈條較為完整的金剛石超硬材料產業基地。
在力量鉆石股份生產車間,成排的不銹鋼容器里盛放著外觀像紅糖粒、鹽粒狀的金剛石產品。透過顯微鏡看去,給人的感覺便很直觀了——一顆顆人造鉆石晶瑩剔透,璀璨奪目。
位于柘城縣產業集聚區的厚德鉆石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相比之下,作為粉末狀的金剛石微粉,用手捻起來感覺更細膩。“金剛石單晶就是小鉆石,如果把單晶比作小麥,那么微粉就是面粉。”河南厚德鉆石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繼平介紹。
在該公司的生產車間,31歲的合成工人梁春秀正在頂壓機內放置石墨柱。她是柘城縣牛城鄉邢莊村人,個頭一般,身子很單薄,但又很能干。石墨粉和觸媒粉均勻混合,壓成石墨柱,裝入葉蠟石模塊內,兩端蓋上導電保溫堵頭,放入六面頂壓機,在高壓高溫條件下生成金剛石。每天,這些合成工人守著頂壓機,做著不知要重復多少遍的工作。
放眼世界研發新產品
力量鉆石股份10棟標準化廠房錯落有致,恢弘大氣。生產車間內的六面頂壓機更讓人大開眼界。“我們的六面頂壓機從2010年的40臺發展到現在的400多臺。從產品系列上,包含了大顆粒單晶、寶石級單晶、工業金剛石、金剛石微粉四個完備的系列,發明專利17項,其他專利幾十項。在行業內,我們生產的大顆粒單晶和寶石級單晶這兩項在國內都比較領先,主要出口,也受到國際上廣泛認可。”在邵增明看來,金剛石材料是未來的發展最前沿。他指著相當于大豆顆粒大小的大顆粒單晶說,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大顆粒單晶,單粒達到10克拉,在國內包括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金剛石產品遠銷海外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邵增明舉例說,早些年,一種金剛石白鉆產品剛上市的時候行情非常好,在市場上火了一年多,有段時間停滯,國外有些個別企業抬高產品價格,使得該產品一時間賣到天然鉆石的價格。他們公司通過技術研發,不斷進行技術改善,打破了該產品高高在上的價格,價格僅相當于天然鉆石的15%~20%。“說白了,技術上突破不了,成本就降不下來。”
“沒有科技含量就沒有發展!”河南新源超硬材料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蘇彥賓拿起一個底盤直徑約20厘米的砂輪,這個砂輪是他們公司新近研發的產品,出廠價就達到了2800元/個。隨后,他又給我們看了一個底盤直徑達到1.2米的砂輪,這種是最大的砂輪磨盤,主要用于打磨軸承。“可別小瞧了這不起眼的砂輪,它的用處大著哩。”蘇彥賓說,我國迎來了5G時代,他們研發的相關砂輪產品,通過對手機殼和其他零部件的打磨,最大限度增強手機信號。去年該公司就已布局,與其他幾家大公司合作研發相關砂輪磨具。
在柘城惠豐鉆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臺臺分選機很是壯觀。這家公司20多年來專做金剛石微粉,納米金剛石微粉制造屬于世界第一家,公司金剛石微粉月產量達到4000萬克拉,金剛石破碎料月產量達1000萬克拉。公司有先進的加工設備及國際上最先進的現代化檢測儀器,并參與制定了于2018年7月實施的“超硬材料人造金剛石微粉標準”。那么,納米金剛石微粉有多重要?該公司負責人拿出一部手機說,手機內50多種零部件都要用納米金剛石工具打磨,包括棱角等。公司產品的出口量占產量的40%,而在2008年以前占99%。他強調,我國工業科技水平在不斷進步,“大量的金剛石產品用于內需,正說明了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
采訪團離開柘城縣高新區已是傍晚,夏日的余暉灑落一地,給柘城大地披上一層金黃色的薄紗,亦如那金光閃耀的鉆石,向世人展示著一座小城的“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