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交所受理北京連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至此,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增至102家,102家企業呈現利潤增速快、研發投入高的顯著特征。目前披露的企業整體上代表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活力因子”,整體符合科創板定位。
圖片來源:攝圖網
5月7日,上交所受理北京連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有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至此,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增至102家。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受理企業招股書數據發現,102家企業呈現利潤增速快、研發投入高的顯著特征。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披露的企業整體上代表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活力因子”,整體符合科創板定位。隨著科創板各項工作進一步推進,審核問詢層層落實,受理企業的質量水平將更加清楚地呈現在投資者面前。
業績“加速度”
雖然科創板對于申報企業的利潤要求大幅度放寬,但據招股書內容,在102家企業當中,采用科創板上市標準的一共有86家,占據絕大多數,顯示受理企業對于利潤規模有一定追求。
從2018年營業收入上看,52家公司收入在5億元以下,22家公司收入在5億-10億元之間,26家公司收入在10億-50億元,2家公司收入超過100億元,分別為傳音控股的226億元和中國通號的400億元。102家企業2018年平均實現收入13.83億元。
從凈利潤上看,2018年64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在1億元以下,35家公司在1億-5億元之間。中國通號是受理企業中的盈利之王,2018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4.09億元,緊隨其后的是瀾起科技和傳音控股,分別為7.73億元和6.57億元。102家企業2018年平均實現歸母凈利潤1.39億元。
總體來看,科創板企業利潤總額雖然不高,但利潤增速相當驚人,展現出了超高的成長性。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102家受理企業2018年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平均增速高達135.87%。
與之相比,2018年主板業績小幅正增長,中小板和創業板業績則呈現大幅度負增長態勢。近日公布的滬深交易所2018年報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滬市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2.80萬億元,同比增長4%。創業板公司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合計336億元,同比下滑65.6%。
研發投入強度較高
與滬深兩市相比,科創板受理企業在研發投入強度上顯然具有較大的優勢,顯示出科創板服務創新企業的特點。
2018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大幅增長,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和創新驅動。滬市實體類公司研發投入約3900億元,同比增長約21%,但是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研發強度)超10%的公司只有60余家。深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3443.87億元,同比增長22.30%,絕對額連續四年明顯增加。2018年共有245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10%,占深市公司總數的11.36%。研發支出超過10億元的公司有48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0家。
科創板受理企業研發費用占收入比處于10%以上的企業比例明顯更高。102家企業中,2018年有31家研發費用占收入比處于10%-20%之間,14家高于20%。虹軟科技在這一數據上拔得頭籌,2018年投入研發費用1.49億,占當年收入的32%。
從2018年研發費用金額看,102家企業中有19家企業超過1億元,其中研發投入最多的為中國通號,當年投入13.24億元。此外,傳音控股當年投入7.11億元,中微半導體投入4.04億元,蘇州和艦芯片為3.85億元,晶晨半導體為3.76億元,都處于較高水平。
不過,目前受理企業中也有一些研發投入偏低,有21家企業2018年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低于5%,如木瓜移動僅為0.71%。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業不僅研發投入低,還在主營業務描述上“涂脂抹粉”,出現了將一些看起來科技含量較高的邊緣業務描述成主營業務的情況。
某受理企業在招股書中介紹,公司主要面向互聯網企業、傳統企業、政府機構等客戶提供云分發、云安全及數據應用集成相關產品和服務。但是招股書顯示,2018年公司看起來科技含量更高的云安全及數據應用集成業務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只有1.07%和0.74,顯然難以認定為公司的主要產品。
“一些券商確實存在對申報企業進行過度包裝的行為,使企業主營業務看起來更符合科創板標準。”華泰證券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但是考慮到科創板審核委問詢的細致程度,這些企業在首輪問詢中可能就會被充分“曝光”。
超百億募資重點投向研發
雖然受理企業整體研發投入強度較高,但是從募資用途上來看,大多數企業仍然把研發作為未來投入的重點。
中國證券報記者梳理發現,102家公司合計擬募集資金超過995億元,平均募資約9.75億元。其中71公司擬募集資金凈額小于10億元,23家公司在10億-20億元,8家在20億元以上。中國通號募資105億元,成為目前的“募資王”。
在募資投向上,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部分募資將用于研發中心/科技中心項目的企業有51家,涉及募資金額約73.34億元;8家企業明確將約40.63億元募資用于發展與科技儲備資金、產品研發與工藝升級基金等研發和科技相關項目。這兩類項目合并融資約114.97億元,占擬募資總額的11.53%。
視聯動力在招股書中表示,將把8億元募集資金用于發展與科技儲備資金項目,是102家受理企業中計劃在該項目上使用最多募集資金的企業。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8年,視聯動力的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19%,16.86%和10.71%。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企業的融資中,約143.1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及運營資金。業內人士認為,上述企業募資補充流動資金,體現了科創板的包容性。此類企業多屬成長型企業,營收穩定性有待提高,對流動資金需求比較大。
“很多企業的流動資金最終也是支持研發,在一些項目沒有立項之前,企業不方便把資金歸類為研發費用,但是最終可能會花費在研發上,”前述華泰證券的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不過,如果同意企業將募集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就意味著對企業資金使用方式的限制較小。因此也要防止企業隨意通過該項目增加募資金額,增加資金監管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