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拉近了我們彼此,卻讓我們無法了解彼此的真實。正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朱利葉斯·凱撒》中的生動詮釋:人們照著自己的意思解釋一切事物的原因,實際上卻和這些事物本身的目的完全相反”...
“技術拉近了我們彼此,卻讓我們無法了解彼此的真實。正如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朱利葉斯·凱撒》中的生動詮釋:人們照著自己的意思解釋一切事物的原因,實際上卻和這些事物本身的目的完全相反”——這是在首屆國際機床工具信息發布會(IMTIC2015)上,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輪值理事長王旭先生在致辭中的一段話,他以借喻的方式解釋了,舉辦這樣一個由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機床工具制造業行業組織,對世界主要機床制造產業和市場動態及趨勢集體發布的意義。會議東道主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惠仁先生介紹了舉辦這一活動的情況。他說:“國際機床工具信息發布會(IMTIC2015)是主辦方在本屆展覽會(CIMT2015)上全新推出的重要主題活動之一,其目的是為了加強CIMT在機床工具制造業最新產業政策、產業發展和市場信息交流服務方面的功能。相關報道詳見本報上期內容。
細讀發布會上的數據信息,很有些意味在里面。
美國:對中國的機床出口額已經是四年前的兩倍
據美國制造技術協會主席道格拉斯•伍德先生介紹,中國是美國最大的機床出國口,而美國最大的機床進口來自日本。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出口額幾乎是對墨西哥(排位第二)出口額的兩倍,并仍繼續增長。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規模已經是四年前的兩倍。換句話說,如果把美國對北美貿易伙伴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額加起來,還是要少于對中國的出口額。美國機床出口目的地中的其他高增長新興市場,如印度和巴西,其規模都遠遠落后于中國,甚至北美幾個國家。
德國:德國機床產業出口規模居世界第一
德國機床產品暢銷全球各地,其中包括中國,2014年中國進口的機床中有24%來自德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制造商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場。特別是近年來對中國的出口額快速上漲,從2008年到2012年增長超過200%,達到26億歐元。2013年中國工業領域遭遇了嚴重的周期性困難,機床消耗量和進口量下降,德國也受到波及,但2014年出口額再次回升到23億歐元。銷售的產品包括加工中心、磨床、激光加工機床、功能部件等所有尖端技術產品。
德國同行對未來中國市場十分樂觀,據他們介紹,國際經濟權威人士(包括牛津經濟研究院)預計,中國經濟會在2015年恢復之前的增速。中國GDP和工業產值將會上升。預計重要客戶產業對于廠房和設備的投資增長幅度接近6%。
日本: 2015年日本的機床訂單額會達到1兆5500億日元
訂單數據統計結果被作為判斷日本經濟走向的重要指標而受到重視。日本機床工業協會的會員們有義務收集各地區、各行業及各銷售機種的機床訂單額數據并每月進行報告。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了解日本機床的國際競爭力。
在過去的十余年里,日本機床產業經歷了兩件大事。一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世界的設備投資大幅下滑;二是持續到2012年左右的日元升值趨勢。
其間,2007年日本的機床訂單額達到歷史上最高的1兆5900億日元。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訂單額陡降至4118億日元。
這時,他們反復思考日本機床今后究竟如何發展。其國內由于日元升值成本上升大量中小企業無力技改,機床需求量急劇減少,而美洲和歐洲的需求量也不可能大幅增加。到底應該去哪里尋找日本機床的增長點呢?世界上哪里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呢?答案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
此時,中國政府于2010年實施了四萬億的大規模刺激計劃。受其影響,日本機床的訂單量得以大幅增長。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床消費國。而日本的機床得到了中國市場的信賴。2014年的訂單額恢復到1兆5094億日元,是日本機床歷史上第二高的水平。
他們對2015年十分樂觀預計,日本的機床訂單額會達到1兆5500億日元。“這一數字比2014年增長3%,算不上很大的增長”——日本機床工業協會主席花木義麿先生說。
中國:機床消費市場將承受進一步的下行壓力
中國機床工具產業結束了連續1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下行區間,至今產業主體仍未走出下行區間。與此同時,中國機床產業的產出結構正在發生多方面的積極變化,比如金屬加工機床產出數控化率由2011年的64.2%,迅速提升到2014年的75.3%。又如,與產出連續下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出口總額一直保持連續增長,2014年出口增速至18.8%。
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機床消費市場開始發生顯著變化,變化的基本特征表現為“需求總量明顯減少,需求結構加速升級”。 2014年的消費額為318億美元,若與2011年的峰值相比,消費額下降了18.6%。
陳惠仁代表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最后談了對2015年有關趨勢的基本判斷:一是中國機床消費市場將承受進一步的下行壓力;二是中國機床消費市場的基本特征和最新變化趨勢將更加明顯;三是政府和企業的積極作為將有效對沖下行壓力;四是市場格局、企業競爭的結構性分化將進一步顯現。
距IMTIC2015時間過去一月有余,機床工具行業4月月度運行分析報告出爐,這是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根據來自各分行業數百家重點聯系企業報送的主要經濟指標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形成的。具有專業權威性。
細讀統計報告,來自一線的數據繼續驗證著上述四點基本判斷,行業運行仍處下行狀態,未來整體向下趨勢明顯,年內不會改變。如果再把分析的坐標放大到整個工業甚至國民經濟的體系里,會發現一些重要的特征變化——
其一,破了鐵律。這是數十年的鐵律,歷年國家經濟運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機械工業增加值一般要超過當年工業增加值1-2個百分點,而工業增加值要超過國內生產總值1-2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機械工業每年增速一般要超過整個國家GDP的3個百分點左右,機床行業亦然。這一鐵律說明,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國內經濟增長主要靠基礎工業拉動。但是近兩年運行數據表明情況顯然發生了變化,預示著中國重化工業高速發展階段已趨于結束,
其對中國機床消費市場的需求結構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尤其對重大型機床裝備需求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其二,變了結構。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由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共同拉動。但從2009年開始,由于全球市場需求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外貿出口告別了多年高增長時代,中國經濟事實上變成了依靠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拉動的模式。而從2011年以來,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連續4年超過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這一結構性變化使機床消費市場產生了明顯分化,那些目標市場為消費類產品的機床明顯好于投資類產品的機床,比如用于智能手機的立式加工中心,和用于各種消費品制造的金屬成形類機床。
其三,火了高端。去年以來,在中國機床消費市場仍然低迷的情況下,進口卻實現了積極的恢復性增長。相關數據顯示,進口機床主要來自日本、德國和臺灣地區。不言而喻,主要是高端機床的需求,其特點為自動化、客戶化和普遍的換擋升級。而在這一輪轉型升級的市場機遇中,國內企業能否抓住機遇完成向高端的升級,則很有一種生死在此一役的意味了。
統計數據講究細致精準,讀起來未免枯燥瑣碎,但深入其中,還是很有意味的。(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