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國外貿出口不僅以兩位數的增長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出口額也首次突破2千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成為“我國外貿發展上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海關總署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706.09億美元,同比增長9.3%。其中,出口2022.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7%,大幅超出市場預期與前值;進口1684.04億美元,同比增長5.3%。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副巡視員黃國華表示,11月我國外貿出口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外貿出口同比增速由9月份的下降轉為10月份的一位數的正增長,到11月份,出口增速進一步提升到兩位數。第二個特點是,我國外貿月度出口值再創新高,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是我國外貿發展上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順差達五年內最高
分析11月出口超預期的原因,黃國華認為,這首先得益于我國外貿“穩增長、調結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另外,國際市場需求進一步回暖,11月我國對美國、歐盟和東盟的出口增速都超過了16%。
在出口大幅增長的同時,進口增速卻有所放緩,同比增長為5.3%,低于上月的7.6%和市場預期值7.0%左右。
由于出口明顯上升,同時進口減速,11月的貿易順差達到338億美元,這是中國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大于3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也是近五年最高順差。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說,全年來看中國的貿易順差可能超過2400億美元,將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峰值,這對人民幣造成了很大的升值壓力。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幣的過度升值已經明顯侵蝕了中國的貿易競爭力。
中國完成貿易目標在望
綜合看前11個月的數據,我國紡織、服裝、手機、汽車零件同比增長都在10%以上;同時,能源、資源性產品進口明顯增加,鐵礦砂、銅、煤等進口增速也都在兩位數以上。
黃國華稱,國內經濟回穩和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運行,為我國資源和能源性產品擴大進口提供了有利時機。
從貿易對象來看,今年前11個月,我國對歐盟雙邊貿易持續向好,對新興市場貿易增長保持穩定,與日本的雙邊貿易在前三個季度持續下滑的情況下,近兩個月也表現出回穩態勢。
黃國華說,今年下半年以來,中歐、中日貿易都出現了明顯的好轉勢頭,中歐貿易自7月份恢復增長以來,月度增長速度逐月提升,到11月份當月達到16.2%;中日貿易延續了10月份正增長的勢頭,11月份增長速度達到2.6%。
11月當月,我國對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分別為75.2億美元、74.5億美元、60.2億美元、53.9億美元,分別增長28.8%、6.2%、21.3%和3%;對東盟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403.1億美元,增長11.6%。
“從前11個月的數據來看,中國可能完成全年8%的貿易增速目標。”劉利剛說,但由于今年上半年貿易數據中存在明顯的出口虛增問題,因此對完成這一目標也不可過度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