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至9日舉行的第九屆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上,來自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埃及、芬蘭、瑞士、伊朗、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石材協會會長及資深人士齊聚一堂,共同分析石材業的發展形勢,提議建立全球性機構來助推行業整體發展。國內石材人士和專家還就拉動石材銷量增長的具體舉措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行業共識:建全球聯盟機構
意大利石材機械協會會長Flavio Marabelli說:“也許在經濟還沒如此不景氣的時候我們沒想過要創建一個世界聯合組織,但現在看來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在現在這個時期,所有圍繞著建筑業轉的領域和產品都處于危機中,石材業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在尋找出路來走出困境——他們希望成為石材的替代品,比如陶瓷和混凝土。競爭對手間的無規矩行為將會導致情況進一步復雜化,惟一的出路是聯合起來。”
印度CAPEXIL花崗巖、天然石商會會長R. Veeramani指出,許多產品如鋼鐵、石油、煤、紡織、電腦等大體上都有國際性的機構來幫他們宣傳。這些國際性的組織一般是通過經常開研討會、出版紀念冊,或者是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廣告宣傳來促進商業銷售。可惜的是,石材雖是一種很早就出現的天然產品,卻還沒有一個全球性的組織來進行宣傳,從而形成一種正確認識。
日本石材產業協會顧問理事望月威男說,要能夠真正實現全球同業的合作以戰勝眼下的危機,首先各國都必須成立一個能代表該國的石材行業協會。望月威男所在的協會是由采石業、加工業、墓石零售業、批發業、建筑業、機械工具業、商社等組成的日本最大的協會,但他認為目前參加的企業數量仍遠遠不夠。
福建省石材行業協會和廈門市石材商會會長許榮旗表示,未來石材買賣將走向賣文化、賣知識、賣理念。世界各國應加強合作,因為誰都不可能是永遠的老大,合作才能拓展生存空間和市場空間。
許榮旗認為合作的途徑有三種:一是資源共享,各國企業通過代理、股權分配等模式進行合作,或者在資源和服務上進行協作;二是市場協作,比如中國的產品在意大利,由意大利的企業進行營銷推廣;三是技術交流,在工藝、設備研發、技術與知識產權方面進行交流。
專家表示,全球石材行業應加強石材資源開采及加工技術合作。因為,全球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石材資源、各自獨特的技術和工藝,更有各自獨特的民族傳統的石材文化。這些資源和技術工藝,這些特色的石材文化精髓,應該進行更多地協作和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提高,努力促進人類更好地利用石材資源,更充分地發揮石材的價值。
內銷探索:打品牌建旗艦店
在廈門國際石材展上,記者看到一條藍色飄帶盤旋在展位之中,據說這是大理石中最珍貴的顏色,普通大理石每平方米只要兩三百元,這種顏色的大理石每平方米達3000元~8000元。對此,該產品所屬公司介紹說,今后石材市場將進一步細分化,他們的策略是在國際市場走高端路線,爭取趕超西班牙、意大利等石材強國,同時在產品研發上走個性化、藝術化的品牌線路。
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會長鄒傳勝認為,企業要跳出原有的營銷模式,提升營銷水平,要貼近市場。“石材市場目前都是在城市的邊緣地段,不能和消費者直接見面。企業要克服市場被邊緣化的問題,一定要貼近消費者,像陶瓷一樣,到中心市區去建旗艦店,營銷要打品牌,企業要進行品牌經營。”他說。
外銷調整:開拓新興市場
全球的石業發展受金融風暴影響,目前歐美市場已經進入需求萎縮狀態,企業要想在出口市場上做大這些國家市場已經很難,所以出口型石企盯上了新興市場,如中東地區、南美地區、東盟市場以及俄羅斯等。這些市場需求比較旺盛。
中國石材工業協會會長鄒傳勝建議,中國石材企業除了繼續關注歐美、日本、韓國等傳統市場外,還要大力開拓一些新興的市場,如一些石油輸出國。
經驗借鑒:深挖世博會商機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自2002年以來,上海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對高檔石材需求不斷上升,部分高檔石材形成需求缺口,石材進口量大幅增長。前5 年上海石材市場規模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長。僅世博會申辦成功的當年,上海石材工程消耗量就超過了2000萬平方米,合計價值約60億元。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為石材企業帶來數百億元的市場。”該人士說。
據稱,南安的溪石等多家泉州石企早已捷足先登,獲得上海世博會數額不小的訂單。
另外,記者了解到,萬里石是廈門第一家大手筆瞄上四川災后重建商機的民營企業,該企業已投巨資建設四川災后重建的某個項目。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的步伐仍在加快,加上國家四萬億投資啟動的建設熱潮后續效應,今后兩年國內對石材的需求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