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PI翹尾效應逐漸減弱,CPI下半年漸顯回落之勢,GDP雖然延續下滑趨勢,但大幅下降的擔憂并不大,“控通脹、穩增長”的“兩難”困境有望緩解。
“硬著陸”風險暫緩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044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6%;其中,一季度增長9.7%,二季度增長9.5%。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GDP增長2.2%。
GDP 9.6%的增速基本保持在較為健康的區間內,與此同時,GDP第二季度環比增長2.2%,也高于上一季度的2.1%和市場預期。這基本打消了市場對于中國經濟將嚴重放緩,出現“硬著陸”的擔憂。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目前主要的經濟指標還是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盡管部分指標在二季度出現了一些回調,但也主要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是部分刺激政策退出以后市場的一種正常反應,“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比較強勁,經濟增速快速回落的風險比較小。”
數據顯示,GDP從去年三季度至今穩定在9.5%—10%之間,盛來運說,這個經濟增長速度相對于“十二五”規劃所確立的發展目標,從國際各個國家的情況上來看也是不低的。
據介紹,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5.6%,特別是房地產投資增速較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33億元,同比增長16.8%,也保持了平穩的增速;進出口增速雖然回落的幅度較大一些,但是目前20%左右的速度也是不低的。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也表示,中國第二季度GDP好于市場預期,也表明中國經濟再度回到了常規的發展軌道。由于投資、消費以及凈出口“三駕馬車”同時保持強勁的上升勢頭,中國經濟再次出現加速的跡象。
增速回落是主動調控的結果
上半年經濟增速保持平穩,經濟增速走低的趨勢基本為市場所認可。但分析人士普遍指出,這種回落是主動調控的結果,是經濟尋找平衡點的必然。
汽車消費增速下降是拉低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期對汽車銷售的補貼政策取消以后,部分城市還出臺了汽車限購政策,讓今年限額以上汽車的銷售金額增速同比大幅回落。
據介紹,中國居民平均支出中有45%是為了買車和開車,對汽車消費增速的判斷,基本上就決定了對整個居民消費的判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部長楊建龍表示,2011年,預計汽車的產銷增速最高也不太可能突破10%,意味著新增160、170萬輛。這也讓消費增速從18%的水平直接回落到15%,“3個點的回落,使消費增長對整個經濟增長起了拉后腿的作用。”
另外,房地產的調控也對相關產品銷售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上述專家指出,“這是刺激政策退出以后的正常反應,就像一個人跑步一樣,不能老是以加速度在沖刺,他必須要放慢一下腳步,為了以后跑得更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2009年和2010年超常規刺激政策帶來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今明兩年是刺激政策退出,尋找平衡點的兩年,是“軟著陸”的溫和增長期,消化前兩年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短期來看,經濟增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下半年“兩難”問題有望緩解
經濟雖將出現下滑,但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且CPI下半年漸顯回落之勢,“控通脹、穩增長”的“兩難”困境有望緩解。
在經濟增速方面,盛來運指出,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比較強勁,經濟增速快速回落的風險比較小。
盛來運分析,從投資看,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地方投資的積極性比較高,上半年地方投資增速是28.1%,民間投資增速是33.8%,這個速度大幅高于全國固定資產平均增速,這說明市場自己的投資增長速度比較快。
在消費方面,盛來運說,由于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這會提高消費者的實力;同時社會保障以及消費環境在繼續改善,也會提高消費的傾向;進出口增速雖然回落的幅度較大一些,但是目前20%左右的速度還是不低的。
另外,各地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包括產業升級的步伐在加快,這也會不斷賦予經濟增長新的活力和動力。“所以我覺得中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的增長仍然還是保持穩定,對這種態勢我充滿信心。”盛來運說。
從先行指標PMI看,雖然近幾個月呈現下降趨勢,但連續27個月處于臨界值50以上,這也表明中國制造業總體上仍處于增長態勢。
在經濟增速不會明顯回落的同時,由于CPI的翹尾效應會逐步減弱,并且國家不會放松“把穩物價作為宏觀調控首要任務”的決策,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會出現經濟增速和物價雙穩的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王晉斌表示,在“基數效應”和“轉型沖擊”的作用下,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出現適度回落,預計全年GDP增長9.63%。綜合考慮到食品、大宗商品價格、相對寬松的流動性、電價改革、“劉易斯拐點效應”等因素,再加上翹尾因素,全年CPI達到4.7%。
“客觀認識到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處于反危機刺激計劃與新規劃效應、內需填補外需的交替期,尋求增長目標與民生目標協同的政策效應會逐步放大,經濟的周期效應明顯,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不會出現實質性放緩。”王晉斌說。
專家提醒注意政策“超調”
經濟數據和預期未有明顯下滑,但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困境卻很明顯,“宏觀熱微觀冷”的現象讓市場對于政策“超調”的擔憂也多了起來。
巴曙松表示,目前我國經濟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宏觀政策總體上是適當的,但未來也應防止緊縮政策持續時間過長,節奏過頻,力度過大,從而引發政策“超調”風險。
據介紹,從過去10年的調控經驗看,GDP通常先于CPI三個季度左右回落。以2006—2008年這一輪通脹周期為例,GDP在2007年二季度觸頂回落,CPI在2008年一季度才觸頂回落。
巴曙松說,“時下,GDP已下行、CPI仍在上行,宏觀調控應格外注意力度和節奏,否則有可能矯枉過正,特別是在不確定因素干擾下,容易產生經濟下行幅度過大的‘超調’風險。”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也表示,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兩個預期:一個是通貨膨脹預期,一個是企業盈利前景的預期。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對治理通貨膨脹是有效的。
厲以寧強調,緊縮過頭的后果是,貨幣流通量向所謂的正常水平回歸過程中,極有可能引起資金鏈的斷裂以及產品供應鏈的斷裂,進而導致企業停產、工人下崗等后果,也可能造成個體工商戶收縮、農民收入下降等影響。
“如果把已經偏緊的貨幣流通量理解為還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繼續緊縮,從結構層面來講,加劇結構的不協調不可避免,從微觀層面上產品供應鏈的斷裂也同樣不可避免。”厲以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