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蓋是發動機的關鍵基礎件之一,它的高速、高效切削涉及到機床、刀具、材料等多方面。要實現缸蓋的高速、高效切削,必須有科學、先進、合理的加工工藝,包括正確選擇毛坯,合理確定工藝基準,安排精益的工藝路線,設置恰當的工藝參數,有效而可靠地控制產品質量等。
切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械加工走向了高速、高效切削,而高速加工中心的使用更加速了這一進程。最近,我們在鑄造鋁合金缸蓋平面加工上進行了高速切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零件結構及精度分析
缸蓋是發動機的關鍵基礎件之一,其上表面是罩蓋安裝面,下表面與缸體上表面配合,左右分別是進排氣面,前面是前罩蓋,后面是變速器,六個表面都是配合表面,要尺寸準確,相互垂直,既要有好的平面度,更要有低的表面粗糙度。缸蓋上既有進排氣道,又有油路、水道,更密布有燃燒室、進排氣門導管孔、座圈孔、挺柱孔、火花塞孔及凸輪軸安裝孔。六個大平面的平面度允差0.05mm,相互垂直、平行允差0.08mm,尺寸公差0.1mm,表面粗糙度 Ra1.6,上下平面的銑削范圍Smax=392×265.5mm2。從以上的分析可見:缸蓋是結構復雜,內腔多、壁厚薄、剛性差的箱體件;六個平面精度高,形狀、位置要求嚴格,平面加工范圍大;而壁厚薄、剛性差更增加了加工難度。
缸蓋的高速、高效切削涉及機床、刀具、材料等多方面,在機床、刀具、零件材料確定之后,把各方面有機地串聯在一起的就是加工工藝。因此欲實現缸蓋的高速、高效切削必須有科學、先進、合理的加工工藝:正確選擇毛坯;合理確定工藝基準;安排精益的工藝路線;工藝參數恰當;有效而可靠地控制產品質量。
我們公司缸蓋的加工設備是德國HELLER公司的高速加工中心,主軸最高轉速16000r/min,X、Y、Z軸進給速度可在1~6000mm /min內隨意調節,快進速度60m/min,B軸轉速(360×1°旋轉分度工作臺)40r/min,主軸最大功率20/30kW,最大扭矩95 /143Nm,X、Y、Z線性軸定位精度0.0021mm,重復定位精度0.00125mm,可見機床的功率、扭矩、主軸轉速、進給速度,以及定位精度完全可以滿足產品加工的要求,圖1為我們的缸蓋生產線。
刀具的選用
刀具是機械加工中最關鍵、活躍的因素,它敏感地影響到加工質量和加工效率,應慎重選擇。通過現場的實際加工,缸蓋平面加工刀具我們選擇了肯納公司的KSCM-AluMill高速面銑刀。KSCM-AluMill高速面銑刀由鋼制刀盤和鋁制刀體組成,在保證足夠剛性的前提下減輕了重量,且雙金屬結構減少了振動;PCD刀片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高導熱性及低摩擦系數,非常適用于鋁合金的高速切削;該刀具具有高金屬去除率,低加工毛刺的特點,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通過幾個月的加工實踐,KSCM-AluMill高速面銑刀加工效果良好。
毛坯、基準和加工余量
缸蓋的材料是鑄造鋁合金,ZL107有良好的鑄造性,鑄件外觀狀態好、致密性好且精度高,適宜做復雜的零件,同時又具有良好的加工性,適于機械加工。考慮到缸蓋內部既有油路又有水路,形狀和結構復雜,機加工序多、周期長,且機加過程中不允許有大量的毛坯報廢,因此要求鑄件控制燃燒室表面不允許有任何鑄造缺陷,鑄件不允許有裂紋、冷格、縮孔、疏松及澆不足。為提高強度,我們增加了必要的加強筋,鑄件公差按GB/T6414-CT7級。同時,我們與毛坯廠家協商,在毛坯出廠前進行預加工,滲漏檢測,不合格毛坯不出廠。從而提高了進入生產線的毛坯質量和加工效率,減少了機械加工的毛坯廢品,增加了成品合格率。
按六點定位原理,缸蓋底面上的三個凸臺為毛坯定位基準,三凸臺上表面和側面為高度和寬度方向的基準;進氣側2~3進氣道中隔的對稱中線為長度方向基準(實際定位面是2~3進氣道側面);為確保定位基準的精度,鑄件要控制三個凸臺定位表面的平面度和共面性,同時以此三個基準控制毛坯的孔系和面系的鑄造位置;精基準為一面兩銷,實現了加工中的基準統一。提高毛坯精度,減小加工余量,是實現高速、高效切削的措施之一,在缸蓋的面系加工中,我們將加工余量(單面)控制在3mm之內。
工藝路線
工藝路線不僅會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對生產效率和生產成本也會產生影響,因此必須合理安排。確定工藝路線的原則為:1. 保證產品符合設計圖樣要求,且質量穩定。2. 有利于發揮設備與工藝系統的效能,方便操作,物流合理。3. 盡量做到生產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缸蓋平面加工的具體工藝路線安排如下:
1. 以毛坯基準定位,完成頂面及二定位銷孔的加工,形成頂面的一面二銷的工藝基準;同時完成前后面及前后面上的孔系加工;最后以較小的余量對頂面進行精加工,以確保頂面有高的平面度和低的表面粗糙度;前、后面和頂面一次加工完成,提高了相互間的垂直精度。尤其要注意的是,由于缸蓋內腔多、壁厚薄、剛性差,且是毛坯定位,因此要避免出現安裝、定位變形;壓緊點要合理,壓緊力要適當,避免壓緊變形。
2. 以頂面及其上的二銷孔定位,加工底面及二定位銷孔,形成底面的定位基準,同時加工底面孔系。本工序結束前以較小加工余量對底面及定位銷孔進行一次精加工,確保底面的平面度、與頂面的平行度,以及較好的尺寸精度和較低的粗糙度。
3. 以底面及其上的二定位銷孔為基準,加工兩側面,控制兩側面的平面度、垂直度、位置度和表面粗糙度,加工兩側面的孔系。
工藝參數、加工精度
缸蓋六個平面,粗銑及精銑,切削速度V=2500~3000m/min,每齒進給量Fz=0.12~0.15mm/z、進給速度 Vf=11.5~15m/min。加工后對零件進行檢測,平面度誤差最大不大于0.02mm,最小僅0.0034mm,上下面平行誤差最大為 0.05mm,上下面、前后面相互垂直誤差僅為0.03mm,表面粗糙度Ra0.8。可以說,缸蓋的平面加工完全滿足產品的精度要求,平面度最大誤差僅為公差的40%,上下平面的平行度誤差較大也僅是公差的62.5%。
欲確保平面加工質量,刀具必須鋒利,且切削角度合適,盡量減少軸向加工抗力,否則將產生振動,加工表面會出現振紋,破壞加工精度,使表面粗糙度變壞。其次,要切削適當余量,尤其是修光刃修光余量,應能保證充分修掉精銑刀痕,使加工表面的平面度更好,粗糙度更低。為確保平面加工的質量,還應著眼于影響加工的整個系統。例如,我們在缸蓋加工中,曾發生第一凸輪軸孔在鎖瓦槽位置有較深劃痕(見圖2),檢查刀具,既沒有切削瘤,切削刃也沒有豁口,最后發現切削液的濾紙變了,新濾紙薄且濾孔較大,濾過的切削液出現了很多以前沒有的顆粒,從而說明換濾紙使切削液過濾效果變差,刀具擠壓切削液中的顆粒將孔劃傷。劃痕之所以出現在鎖瓦槽處,是因為該處切削液有回流積存了較多顆粒。更換濾紙后,切削液中的顆粒沒有了,凸輪軸的內孔劃痕也不見了,如圖3所示。
結語
目前,長城汽車已經實現了缸蓋的平面高速、高效加工,但這僅僅是第一步,就缸蓋加工而言,還有凸輪軸孔加工,氣門座圈孔、導管孔加工等,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更多。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是我們一貫的態度。讓我們著眼全局,注重細節,切實搞好高速、高效加工,降低成本,努力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