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石頭,到水頭”是全國乃至全球石材同仁的一起心聲。
怪了——福建省南安市水頭鎮不產石頭,卻把閩南建材第一市場辦得紅紅火火,不管是產量、質量、品種、銷售總量在同行業中排行老大。國家有關部門命名水頭中國“中國石材城”;不怪——“水頭人”總比別人看得準、看得遠、看得深。從運作“閩南建材第一市場”開始,南安市委書記陳慶宗與水頭鎮黨委領導謀劃,把市場發展定位在高層次、專業化、國際化上。
啟動市場、政府該“大為特為”
中國石材城坐落于水頭鎮,是全國小城鎮示范鎮,地處閩南金三角腹部,海、陸、空交通特別便捷。由于特殊的地理,多年前就有石材買賣。但是,由于市場顯得散、亂、雜,經營效益不佳,還污染了環境。此時,政府沒有一味強調“堵”,而是拿出800畝土地,高標準規劃、高標準設計、高標準建立、高起點動作,為了做出示范還先期建立100畝。啟動市場之初,水頭鎮政府占40%股份,法制觀念出精兵強將推動市場發育、形成、發展。1999年,首屆南安(全國)建材經貿洽談會舉辦,政府出面力邀各界要人和世界有影響的巨商與會,并發表演講,對市場怎樣形成、市場走勢如何、國際石材需求等,進行全方位展望子成龍。此時,市場控股的鎮政府,不以本地人為親、外地人為疏,而是以實力為衡量杠桿、以發展前景為標準來提供商鋪。
市場形成,政府“大為”變“小為”
多年的努力,水頭的閩南建材第一市場成為中國唯一的“石材城”。現在,市場占地800畝,有10萬平方米建筑,由“中國石材城”、“閩南石材荒料市場”、“閩南陶瓷水暖裝飾城”組成。其中“中國石材城”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各種規格店鋪1000間,出租率達100%。其中,國內石材品種600 余種,進口石材品種100余種,花崗巖、大理石、大規格板、條形板、異形板、薄型板、超薄型復合板、石雕、各式工藝品及機械設備、刀具磨料等一應俱全。
水頭區域石材產業的迅速崛起和集散功能的高速擴張,除了占有全國石材市場的最大份額外,正日益受到境外和國際上建材業界的關注。作為閩南乃至全國石材行業最大的平臺,該市場獨享的區位優勢和社會環境,正促使市場向國際性、外貿型轉軌。自2000年下半年以來,僅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就接待了來自美國、意大利、南非、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同業參訪團體60余個,進行了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中國石材城更為兩岸石業合作發展,共鑄大業的橋頭堡。
政府推動市場形成后,其作用由當初啟動市場的“大為”開始變成“小為”或“不為”,讓市場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操作。政府原有的40%股份漸漸退到20%。今年舉辦的“第五屆南安(全國)建材經貿洽談會暨第二屆中國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較前幾屆至少發生了這樣一些變化:其一,活動的專業化程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強化突出了石材這一主題;其二,整個貿洽會動作的市場化程度提高,招展、宣傳、籌備等工作由過去的行政行為轉變市場行為;其三,整個貿洽會的國際化程度提高,此次貿洽會來自國外的參展攤位占攤位的15%,省外的占50%以上;其四,邀請的客商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起步之初邀請的朋友以政要為主,如今轉為石材巨人、行業公會為主。此次貿洽會,臺灣石材同業公會、香港云石商會、日本石材工業新聞社、韓國石材工業新聞社都將到會。
根在水頭、道路越走越寬廣
水頭的石材業,促進了水頭經濟的大發展。2001年,水頭的工商稅收超過1億元。其中,石材業占全鎮的經濟總量40%以上。怎樣進一步發展石材業,鎮黨委書記蘇煌輝曾有一番見解,他說,造就世界建材“航母”是中國石材城的奮斗方向。以前的銷售辦法是,發展哪里有項目,哪里有工程,哪里建了一幢樓,我們的推銷隊伍就趕到哪里。這樣的做法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是小打小鬧。現在的水頭,已讓全國乃到全球石材同仁知道:要石頭,到水頭。
有人說,水頭的石材“兩頭在外”。這一點確實不錯,有人擔心 ,為了降低成本,有些企業對外擴張,甚至有些廠已辦到全國各地,有的企業甚至謀劃到海外辦廠。如何這樣發展,水頭的“中國石材城”的優勢是否會弱化?蘇煌輝認為,企業對外擴張,表面看水頭受影響了,其實不然,他們的根在水頭,大本營在水頭。他們把中國乃至全球的信息源源不斷送回水頭,不斷促進水頭的石材產業升級和擴大生產、銷售規模。
加入WTO了,不能再用狹隘的觀念看發展,要立足全國、立足全球促發展。因此,第五屆貿洽商會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締結全國骨干建材市場友好聯盟,介紹友好聯盟發起單位及聯盟章程,通過并簽署“水頭聯合宣言”。目的是造就中國乃至世界石材“航空母艦”,使水頭“中國石材城”盡快成為世界石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