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參加CIMES & CMTF 2006讓中國機床行業的大小企業有了更多努力創新的理由,這些靈活、致力于深耕機床領域的公司近日發現,盡管機床市場需求量表現樂觀,但另一方面,意欲分羹中國機床市場的同儕并不在少數。
可以理解的是,吸引如此眾多的國內外競技者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我國機床市場的驕人表現及誘人前景。2006年中國將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經濟增長速度也將保持在9%左右,因此相應的固定資產投資會有較為合理的規模和增長速度。而從歷年來機床工具行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增長速度與固定投資力度的密切相關程度來看,其發展速度一般都是略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
而更可為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發展再添薪柴的是, 2005年9月28號國務院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并明確了重點突破的方向,其中關于機床的論述“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改變大型、高精密數控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現狀”備受業界關注。
在此情況下,業界權威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總干事長吳柏林甚至認為,2006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將能夠維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
如此利好的宏觀環境,加上“中國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床消費國”的基礎,中國機床行業的長袖善舞者與日俱強。除了新近進入的國際巨頭,甚至那些原來已經登陸的外資力量,也因為心思變化而對中國市場進行重新定位。這些頂級的國際機床公司,毫無疑問希望在中國復制他們國際化的成功故事。
然而另一方面,中國機床行業的總體特點卻不能免目前“中國制造缺乏核心競爭力”之俗。
專家認為,我國整個機床工業有22萬人之多,卻嚴重缺乏有理論、有經驗的各種人才。至于在系統性的科研工作上,雖利用國外先進的數控系統、功能部件配套開發出一些高檔數控機床,但對數控機床很多關鍵技術,并未登堂入室。在許多共性問題和特性問題上嚴重缺乏深入系統的科學實驗與分析。另外目前國內生產的一些數控機床,在質量、可靠性、穩定性、耐用性上,與國外先進產品尚存在明顯的差距。即使是國內能造的中檔普及型數控機床,市場占有率也很低,汽車、航空、軍工所需高性能裝備,幾乎全部進口。
由此,市場前景的明朗并不能保證企業個體利潤數字的翻新,中國機床企業的自強仍需創新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