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江西理工大學“專家博士團”鎢冶金及鎢材料小組的10多名專家博士深入崇義縣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大余縣偉良鎢鉬集團、贛州華興鎢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鎢企業進行調研,與企業就鎢材料、鎢冶金、環保綜合利用、生產工藝裝備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學術交流,對企業目前面臨的“鎢渣的綜合利用、如何把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 等難題進行探討。此舉掀起了該校助力贛州鎢業發展的又一輪熱潮。
贛州鎢資源十分豐富。江西理工大學建校51年來,堅持“校市合作建科研平臺、校企合作促技術創新、人才服務助產業發展”的基本理念,促進贛州的鎢產業發展。
校市合作建“鎢”科研平臺
“高層次、高水平的科研平臺是深化產學研合作關系、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是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重要基礎。”江西理工大學校長葉仁蓀向筆者介紹。
近年來,江西理工大學與我市共同建設了國家鎢和稀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贛州市企業技術創新促進中心、贛州市有色金屬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等;學校還建有教育部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國家級研發平臺。這些科研平臺的建設,對促進贛州市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日前,該校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已順利通過國家實驗室認證,并經全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批準,負責離子型稀土礦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國檢中心聘請了多名行業內權威專家作為學術技術帶頭人,不僅承擔國家鎢、稀土及其他有色金屬產品質量監督抽查檢驗、仲裁檢驗和企業委托檢驗職能,還將開展產品質量檢驗技術方法研究,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及其應用技術研究,為政府部門對資源配置、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校企合作促“鎢”技術創新
圍繞把贛南鎢業做大做強,江西理工大學加強了校企合作。該校利用學校的科技平臺,加強新材料的開發,重點做好鎢業深加工文章。一方面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領域,包括礦山開采、礦山信息化、難采礦塊開采辦法、安全評價、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鎢金屬新材料研究、鎢產品深加工等領域。另一方面,學校充分利用專業技術力量強的優勢,與企業加強協作,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該校萬林生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2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白(黑)鎢礦潔凈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鎢粉體成套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攻關。針對我國黑鎢資源幾近枯竭,白鎢已成為主要原料以及國內外已有的生產技術不能實現鎢冶煉產業持續發展的現狀,該校自主研發出多項核心技術,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了我國鎢冶煉工業的高效綠色生產,實現了我國納米級鎢粉、碳化鎢粉低成本工業化生產,扭轉了高檔鎢材依賴進口的格局,完成了我國首條白鎢礦制取高性能鎢粉體材料生產線的成套設計,促進了我國鎢行業的升級和發展,對于全面提升我國鎢冶煉技術、建設鎢業強國具有重大的意義。該項目因此獲得了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截至目前,該成果已在國內9家大型骨干企業推廣,近5年實現銷售收入124億元,新增利潤7.35億元,產品出口歐、美等16個國家,創匯1.8億美元。
人才服務助“鎢”產業發展
圍繞推動鎢產業創新升級,江西理工大學從創新新型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入手,協助贛州鎢企業在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企業自主創新等方面進一步升級。
該校根據鎢產業的需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學校在冶金工程、金屬材料工程等本科專業構建了“冶金(金屬材料)工程+英語(或法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開設英語輔修班等措施,將兩個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形成復合型培養方案,在對學生進行工程素質培養的同時進行英語或法學素質的培養,以滿足社會對既懂有色冶金工程又會英語、熟知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時在軟件工程專業設立冶金工程方向,要求學生學習軟件工程、有色金屬冶金等主干學科,掌握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計算機軟件工程技術的基本技能與方法,熟悉先進的軟件工程化方法、工具和技術,能夠從事軟件系統分析、開發和維護等工作的同時,掌握冶金工程專業知識,并將軟件工程與冶金工程相融合,使學生畢業后滿足鎢業發展的需要。
多年來,江西理工大學為贛州鎢企業輸送了大量合格的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為贛州鎢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江西理工大學還為企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提高企業勞動者的素質。近年來,該校為江鎢集團有限公司、章源鎢業等企業開設了數十個培訓班。這些學員回到企業后,大多數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