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國新辦召開的上半年工業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陳燕海稱,力圖通過聯合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大幅度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將現在約800家鋼企大幅減少至約200家。
而針對外界的爭論,工信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否認了中國經濟將“二次探底”的說法,他稱中國工業增速全年將超過11%。
鋼企面臨大規模重組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上千家鋼企,其中上規模的大中型鋼企有70多家。
6月下旬,國務院指出,要培育形成6~7家具有較強實力的特大型鋼企集團,力爭到2015年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企產量占全國產量的比例從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上周出臺鋼鐵行業生產經營規范條件,對鋼企在環保、能耗、生產規模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準入規定,其中,將鋼廠生產規模的準入門檻設定為——2009年普鋼企業粗鋼產量100萬噸及以上,特鋼企業30萬噸及以上,且合金鋼比大于60%(不含合金鋼比100%的高速鋼、工模具鋼等專業化企業)。此舉被視為治理中國鋼鐵業產能增長過快和管理不完善的一記重拳。
在昨日,新聞發布會上,陳燕海稱,通過執行規范條件,力圖進一步規范鋼鐵行業的生產經營秩序,按照生產經營規范所提出來的質量、環保、能耗、裝備、安全、企業責任以及生產規模進行規范,同時大幅度減少鋼企。
規范條件的執行方面,工信部規范條件將作為有關部門核準和備案項目的一個依據,以控制鋼鐵業投資和產能過快增長;同時將該規范條件作為合理配置礦石資源的依據;并積極引導銀行的貸款和社會投資的投向和投量。
否認經濟“二次探底”
對于中國經濟二次是否探底的爭論一直在進行之中。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就此表示,工業增速的回落既有去年基數影響,也是主動調控的結果,因而中國經濟不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
據昨日工信部公布,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7%,增速環比回落2.8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月度增速回落幅度最大的一個月。
“增速回落不僅是適度的,也有利于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于保持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地發展。”
朱宏任表示,穩定宏觀政策、鞏固和發展經濟繼續回升向好的形勢仍然是下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基調。
下半年經濟政策的主要取向還是保持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同時也增加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區分輕重緩急,防止各種不利的因素產生疊加效應。
朱宏任具體分析稱,考慮去年基數因素,工業經濟運行態勢基本平穩。去年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1%,二季度增速為9.1%;相應今年一季度增速為19.6%,二季度為15.9%。
從月度走勢看,受去年上半年增速逐月走高的影響,今年6月份增速從頭兩個月的20.7%逐月回落到為13.7%,其中6月份增速比5月份回落2.8個百分點,是今年以來回落幅度最大的一個月。基數提高對今年6月份增速回落影響占65%左右。
從宏觀調控的效果來看,朱宏任認為,政策因素對抑制部分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勢頭產生了積極作用。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2%,比一季度減緩2.4個百分點。
工業增速全年超過11%
不過,朱宏任指出,盡管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但是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困難、問題還不少。
其一,能源、原材料價格在上半年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波動;其二,用工壓力特別是工資成本的壓力增加表現得比較突出。今年以來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勞動力工資水平普遍上調了20%~25%;其三,小企業反映的融資難問題與去年相比明顯增加,另外有一些以外銷為主的加工制造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宏觀環境的變化更趨敏感,現在接大單、長單都心有余悸。其四,雖然外需正在逐步恢復,但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還相當脆弱,快速回升的出口形勢具有不確定性,特別是在下半年這個情況表現得更為突出。
從全年運行趨勢看,由于受去年全年“前低后高”走勢影響,預計下半年工業增速將有一定程度回落,全年增速可超過年初提出的11%預期目標。
同步播報
商務部:外貿新政近期出臺
7月20日,在商務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姚堅指出:對外貿易在去年基數較低的基礎上快速恢復,但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今年后期發展形勢不容樂觀。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13549億美元,同比增長43.1%。其中,出口7051億美元,增長35.2%,比2008年同期增長5.7%;進口6498億美元,增長52.7%,比2008年同期14.2%。
與此同時,上半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549.4億美元,同比下降15%;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19萬人,較上年同期減少0.4萬人。
上半年,我國共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案件38起,加上前兩年高發的案件裁決延續執行,多起案件的累積效應對今后一段時間出口的影響不容低估。
姚堅表示,外需增長勢頭放緩、企業成本壓力明顯增加、貿易摩擦形勢依然嚴峻等國內外因素疊加聚合,使后期外貿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針對溫家寶總理在西安和外資企業以及德國企業會談過程中,德國企業認為在政府采購中遭遇不公平態度的問題,姚堅也給出了回應。
他表示,無論是中國市場實際的開放度還是開放的領域方面都是領先的。在市場的機遇上,我們有統計表明55%的機電產品的國際招標都是外資企業獲得;在投資環境和投資審批上,我們花了大量的力氣下放了90%的審批權限,審批時間大大縮短。
而對于會否在近期出臺一份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意見。姚堅透露,已經初步制定出一個方案,進一步促進進口,進一步促進出口與海外投資的結構優化,進一步促進貿易增值鏈的延伸,我們也正在會同有關方面細化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他同時表示,在研究和討論過程中,將更多地關注如何進一步促進出口與進口的協調發展,加強進口的作用;如何進一步實現貿易市場的多元化,不僅是傳統的歐美日市場,還要關注新興市場;如何把傳統的貿易出口與海外投資經營結合起來;如何關注品牌、營銷和售后服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