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學院 王書生
從1992年開始算起,CVD金剛石項目已走過了18個春秋。從名不經傳到世界范圍內少數能生產高品級CVD金剛石的廠商之一,從依靠財政供給到年創產值上千萬元,在這不平凡的歷程中梳理其間閃光的智慧和凝結的經驗,或許有助于我們對科研及其成果轉化取得一種新認識。
一、抓機遇,迎挑戰,擔當國家“863”計劃重大攻關項目
人造金剛石的辦法很多,僅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膜的方法就有十幾種。我們現在所采用的是直流等離子體噴射化學氣相沉積技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該技術在國內還沒有人嘗試。1993年北京科技大學的在讀博士李惠琪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我們在等離子體技術方面的優勢,親自到石家莊,希望能通過等離子體切割機的改造,作為“直流等離子體噴射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制備金剛石”的試驗點。接洽的第二天即簽訂了合作協議。這便有了金剛石項目的開端。當我們問起項目創始人當時為何如此果斷、義無反顧時,李國華認真談道: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時刻保持敏銳的觸角,保持對科研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也要勇于迎接挑戰,敢于嘗試。
1994年8月25日,“金剛石膜制備關鍵設備”立項論證會在北京召開。第一方案已確定由中科院合肥等離子體研究所承擔,會議到此就要結束了。在這最后關頭李國華站了起來,被其他專家帶入會場本沒有發言資格的他很坦然的介紹了我們一年來的科研情況和所取得的成效,并懇請專家給我們一次機會,一個投標的機會,一個參與競爭的機會。。。。。。。為其懇切的發言和切實的工作所打動,“863”計劃項目專家組批準河北省科學院激光所作為該項目的預研單位參與投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院所,在這關鍵時刻站了起來,很果敢,很自信,很坦誠,很懇切。他決定了金剛石項目的命運。
1995年5月6日是“863”計劃項目專家組來石驗收評審的日子。意外發生了。就在這前一天,設備出現了故障,等離子炬不放電。心急如焚,全體科研人員連夜找尋原因,一直到了6號的早晨毛病還沒找到。最后確定是氣路被油堵塞,問題終于找到了,故障被排除,這時距專家組到達現場僅剩3個多小時。其它一切順利,專家很滿意。就這樣我們奪得了“金剛石制備關鍵設備的研制”“863”計劃項目的立項權。在當時這使我們成為了河北省第一家承擔“863”計劃項目的單位。
獲得“863”計劃的支持后,全體動員,分組攻關,開始研制功率為100W的制膜設備。用了半年的時間裝備成功,并可制備直徑為100mm的金剛石膜。2006年1月30日林蘭英、師昌緒、蔣民華等六位院士來到現場組織驗收。通過察看制備過程、金剛石膜產品,觀看照片、錄像,最后專家委員會給予了很高評價:“高功率直流等離子體噴射CVD設備的研制成功,使我們成為繼美國兩家公司之后,第三家能獨立設計、制造同類設備的單位。它不僅為金剛石膜工具和熱沉應用提供了備選的工業化制備技術,而且為今后光學應用奠定了基礎。”
通過承擔“863”計劃項目一下讓我們站上了科研的高地,走進了國際先進行列,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為科學院、為激光所贏得了聲譽;為金剛石項目爭取后續資金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承擔“863”計劃以來,金剛石項目先后從國家、省及科學院獲得400余萬元的資金支持。該項目及其相關課題先后獲得了六個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1997年度榮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堅忍不拔,共克艱難,走上產業化道路
科研無坦途,產業更艱難。產業化的思路,早在1996年夏天與北科大簽署的合作協議中已提了出來。1997年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以后,就考慮具體落實。當時的想法是實現兩個產業化:一是設備的產業化;二是金剛石膜產品的產業化。1999年開始出售金剛石拉絲膜。當時河北河間地區應用比較集中,我們的科研人員自己跑河間,找市場。不料,臨近春節大批的退貨來了。拔絲質量差,表面不光滑: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經分析,問題就出在金剛石膜:金剛石膜的致密度不夠,晶界過大,容易掉鉆兒。
2000年轉制使我們產生了巨大困難,首先事業經費沒有了,面臨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生存壓力。轉制為企業,人心浮動,骨干流失。起始就參與金剛石項目的科研人員,到轉制后的幾年退休的退休、調離的調離幾乎有半數流失,僅有的3名研究生也全都棄之而去。
產品不過硬,市場沒打開,經費沒有了,人才流失了:困難重重,步履艱辛。但項目的主持人留下了、部分科研骨干留下了,他們也曾面臨種種誘惑,但他們很堅定的留下了。多年的心血,多年的感情,他們要與項目共生死,與項目共榮辱,他們要對這個項目負責,要對科學院、對激光所、對這個團隊負責。這個團隊雖遭受重創但并沒有被瓦解。從艱難中爬行過來的團隊,必定是一個負責任的團隊,必定是一個敢于擔當的團隊,必定是一個充滿了希望和信心的團隊!
通過賣設備、爭取科研經費、切割機收入的補貼等維持了科研開發工作的運轉,也將這個團隊帶出了艱險的沼澤地。賣設備,也是為求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盡管主要銷售給了用于研究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多種渠道爭取的科研資金,盡管量不大,在最困難的幾年里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等離子體研究室是靠切割機起家的,當時切割機的效益也不算太好,但它還是盡其所能拿出了部分收入用于金剛石項目的研發。
怨天尤人無濟于事,轉制為企業,目光就要聚焦于市場。在市場上遇到了挫折,盡管令人氣喪,但決不能放棄。因為我們很清楚走產業化的路子成了唯一的選擇,也是檢驗科研水平的試金石。首先我們根據客戶提出的問題和意見,有針對性的解決金剛石膜致密度不高的問題。重新設計等離子炬,改進工藝,到2003年下半年時拉絲膜芯應用成功,效果明顯優于高溫高壓等方法制備的金剛石。通過承擔“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厚膜的完整性研究”、“化學氣相沉積金剛石厚膜工藝研究”、“工具級CVD金剛石生產質量控制技術研究”以及成果轉化項目等在圍繞產業化要求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工藝研究。固化工藝,以適應規模生產的要求;工藝各參數的精準量化,以適應制備不同規格的要求;優化工藝,以提高成品率,提升競爭力;完善后續加工手段,以滿足客戶的不同要求。
在改進設備、完善工藝的同時,我們仍不斷留意國外同行進展情況。自2001年起,經人介紹留學英國的燕山大學博士張麗穎連續三年來我所講解國外金剛石行業發展動態及自己在修整器領域的研究情況。同時也有部分產品作為修整器坯料通過她銷售到歐洲市場,這也是我們的產品賣到國外的開端。隨著產品質量的提升,銷售量也在不斷擴大。2006年秋我們的科研人員第一次走出國門推銷自己。
這樣,通過幾年的刻苦攻關和不懈努力,在市場與科研之間逐步建立了良性互動關系。現在我們可以批量生產不同規格的拉絲模芯、修整器坯料、熱沉膜以及部分光學膜。2006年我們在全球率先推出透明的機械級CVD金剛石,以其極高的性能價格比,引起歐美市場的廣泛關注,并很快取得了全球領先的市場份額,成為世界范圍內少數能生產高品級CVD金剛石的廠商之一。自2005年起,金剛石膜的銷售收入已基本能夠維持項目的正常運轉, 當時經營收入不足200萬元,2009年躍至900多萬元。至此,可以說我們基本上走出了一條產業化的路子。
三、加強科研儲備,優化發展環境,爭取更好的成績
十年磨一劍。十幾年的風雨歷程可謂艱辛,但最終還是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也啟示我們:抓科研,開創自己的技術優勢。科學無窮期,而市場也不斷在更高層次上展開競爭。根據市場發展趨勢與要求,近兩年我們陸續開展了“寶石級金剛石大單晶制備”、“硼摻雜CVD金剛石膜沉積技術”、“高端CVD金剛石制備關鍵技術——缺陷研究”和“大面積高質量金剛石厚膜的制備”等課題的研究。
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波及面之廣、深度之大前所未有,金剛石項目也未能幸免。由此深感,我們的產品太單一、我們的客戶太單一。為保持國內國外的領先優勢,也需要不斷在科研的前沿領域探索,并不斷拓展新的方向。以上所做的努力是一種嘗試,這些課題還未能見到成效,特別要開拓新的應用領域還需假以時日。
為了給金剛石項目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組建了金剛石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希望通過創建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來保障金剛石項目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