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日韓三國首次在東盟“10+3”框架外單獨舉行的領導人會議在日本福岡落下帷幕,主要討論三國如何聯手共御金融危機,加強各領域合作,并簽署《三國伙伴關系聯合聲明》、《國際金融和經濟問題聯合聲明》、《三國災害管理聯合聲明》和《中日韓合作行動計劃》。面臨金融危機的關頭,三國領導人會面受到世界矚目。
東亞煥發新活力,市場再看中國
中日韓三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貿易額約占東亞的七成,在目前全球經濟和政治的重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之下,三國之間如何合作,不僅關系東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同時也影響世界經濟。
多年來,中日韓經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雖時有摩擦,但總體還是朝好的方向發展。此次三國首腦簽署的一系列協議中,提出了共同擴大雙邊貨幣互換規模,將更有效監測本地區金融市場;未來三國還將在貿易、投資、能源、物流、環保、防災等多領域加強合作;為防止保護主義,三國領導人還認為未來12個月內,三國政府應避免對投資和貨物及服務貿易設置新障礙,避免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避免采取與WTO原則不符的措施刺激出口。專家認為,此舉不僅盡力避免了三國之間的內耗,而且還為實現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創造了有利條件。就此,中日韓將形成大的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必然促使生產規模擴大和生產分工細化,推動生產力水平提高;同時密切的經濟合作還將促進技術進步,最終形成區域競爭力。
相比日本和韓國,中國受此次金融海嘯影響最小,而“十一五”期間中國還將保持較高經濟增速,這些因素使中國再次成為最具市場潛力、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關鍵環節。
機床工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據海外新聞媒體報道,日本國內及海外市場市況不佳導致機床需求大幅減少,呈現連續兩年衰退的局面。韓國近年來隨著國際油價不斷攀升、韓元大幅升值、國內需求疲軟及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其制造業也面臨一定的挑戰。目前,日本機床及模具制造廠商正積極進軍中國機床及模具市場,日本機床工業協會(JMTBA)專務理事莊野敏臣先生日前表示,該協會旗下已有63家會員單位在中國開展業務(至少也設有營業據點),這一數目在隨后數年中仍將穩步增長。而韓國自2002年以來,由于國內經濟不景氣以及人工費上漲等原因,制造業早已出現對華及其它國家直接投資大幅增長的現象。專家表示,在目前中國經濟向高級經濟形態過渡的關口,具備競爭力的企業迎來進軍中國內需市場的絕佳時機。
因此從目前看,中國機床市場正呈現“跨國企業強力競爭,中國國內企業迅速追趕,中國機床消費要求不斷提高”的局面。可以預見,隨著日韓企業加快進駐中國,行業競爭將更為激烈。但總體而言,那些已經率先進駐中國的企業,目前可望獲得更多市場先機。
中國機床市場仍有較大進口空間
競爭雖然激烈,但市場空間依然存在。從中國機床市場占有率來看,雖然目前中國國內份額在金加工機床市場已達57.4%,但中國連續幾年作為世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進口數額基數較大,全行業2007年進口額117.7億美元,其中金屬加工機床進口70.7億美元,仍然存在廣泛的進口空間。
在中國,目前對低端普通型車床市場,沈陽機床和大連機床已基本上實現壟斷;未來行業競爭不可避免地向高端產品市場轉移。如中國目前已啟動一系列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油氣開采等行業的大項目,更推進了機床市場需求向多軸、智能、復合、環保等高端產品的方向發展。雖然近年來在船舶、航空設備、發電設備、汽車制造領域,我國已有機床企業能提供高檔數控設備和加工中心。但從量上看,目前國內所生產的數控機床多以經濟型為主,普及型為輔,國產中高檔數控機床還處于供不應求或技術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局面。相比而言,日本制造業發達,特別是汽車、機床、精密機械及儀器等在世界均處于領先地位,日本機床以通用機床起家、機件加工為主攻對象,用戶主要來自汽車行業,并涵蓋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科技領域,今年來,還開始主攻模具和IT等產業;韓國則重化工業發達,造船業競爭優勢明顯,機床企業生產集中度較高,且大都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十分重視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近年來對中國的出口快速增長。此次日韓企業應能獲得不少訂單。
但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在客觀上,所有外資都面臨機遇。因此,日韓企業若想獲得更多訂單,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發和服務。
提升投資合作水平、沖刺全球市場
由于中日韓三國的產業合作建立在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競爭的基礎上,因此,直接投資方式的合作不僅解決了經費問題,也解決了技術水準問題。此次中日韓會議,溫家寶總理也提出了要提高相互投資合作的水平。
事實上,日本許多中小企業雖然規模不大,卻掌握某些尖端或核心技術,具很強的競爭力,且投資靈活性強,見效快;韓國中小企業雖然規模相對小,但大都擁有獨特的專門技術。中國機床企業若加強與他們的合作,可填補在技術領域的部分空白,并推進人才、技術和管理的相互交流。當然當民間投資的小企業越來越成為投資主體時,政府應更多地予以規范和指導,并從自身地緣優勢、行業基礎、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出發,建立針對性的承接計劃。
此次金融危機可以說是東亞國家以內需代替外需、推進結構改革加強競爭力的機遇,事實上,東亞經濟增長較快,在基礎設施領域擁有巨大的需求,一年需要投資2000億美元,如果東亞主要三國加強基礎設施合作,利用好這個巨大的需求和市場,則會對東亞經濟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其中,在日本以“出口高附加值產品、進口低附加值原料產品”為進口出口戰略以及韓國機床特別注重用本廠生產的機床武裝自己、提高可信度的情況下,危機也迫使包括日韓在內的國家調整產業結構、重視產業結構多元化。中國機床工具企業,有挑戰也有機遇,想要在區域合作中分得一杯羹,需要仔細研究市場需求,做足功夫,以獲得長遠合作機會。
此次中日韓首腦會議建立了一個有效的機制,接下來就看各國如何排除干擾、共同行動。但有一點別忘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也正在推進并加快著。不少企業在做好原本市場的情況下,為了保持持續發展、避免同質競爭,開始大力拓展其它新興市場。而這也符合此次中日韓會議將與其它國家加強合作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