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世界銀行在京發布《2010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稱,中國已經成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增長的引擎,預計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為9%,高出此前預測的8.7%。
該報告指出,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全球GDP下降了大約2.2%。2010年預計增速達到3.2%。不過,隨著財政刺激政策的影響正在逐步減弱,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也將在今年下半年放緩步伐。
而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最引人注目。“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得益于中國政府采取的有力措施。”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漢斯·蒂莫說。
他預計,中國在2010年的通脹壓力不會太大,但是資產泡沫價格問題應該引起重視。他建議中國逐漸退出刺激政策,“因為退得太早,或者太晚,都會對經濟帶來不利因素。”
日本過去就是因為過多地刺激經濟,而沒有選擇在適當的時候退出,進而引發10多年的負增長。
這種情況也在全球存在,刺激政策退出太早或者太遲,都會造成經濟第二次衰退(經濟負增長),但是,“暫時經濟再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出口正增長彌補投資下降
世界銀行預測局在2009年預測,2010年中國GDP增長率的預測值是8.7%。
不過新近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為8.7%,特別是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強勁,達到10.7%,這使得世行判斷,2009年中國經濟增幅仍將很快,并于近期上調了2010年的經濟預測。
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解釋說,經濟增長的第三架馬車——消費,呈現平穩、中立的態勢,另兩駕馬車表現一消一長的態勢。
“我們判斷,2010年全球經濟的出口前景好于去年,中國的凈出口也將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而出現回升;投資則相反,去年危機情況下的投資上升太快,今年不太可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增幅,將會呈現一定幅度的下降。”他說。
國家統計局迄今沒有給出09年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一般認為,09年的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是負數,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最大,消費則次之。
2009年中國全年名義投資增速是30%以上,實際增速則更快。全年出口12017億美元,下降16.0%;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196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994億美元。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
不過,漢斯·蒂莫強調,中國投資的快速增長,主要是在信貸過于寬松的情況下獲得的,這使得經濟增長更多的依賴資本而不是勞動,這種增長存在一定的問題。
特別是在去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轉正之后,今年的通脹壓力不會有大的增加,但是房地產泡沫等問題日趨顯現。“這是刺激政策需要逐步退出的重要原因。”他說。
逐步退出經濟刺激政策
漢斯·蒂莫說:盡管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內在的增長潛力,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經濟的增長不能總是寄希望于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將是最好的方式。因為經濟刺激政策總是有一定限度的。”
上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經濟刺激政策的失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的日本政府連續實行了幾個經濟刺激計劃,希望通過公共建設項目和貸款計劃來迅速振興經濟。但是結果卻很令人失望,從1996年到2002年,日本經濟依然停滯不前,人均GDP只有0.2%的微小增長。持續的經濟刺激政策最終并沒有提高日本的經濟增長率。
導致如此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沒有轉換成通過服務業和消費來拉動。因此政府刺激經濟的效果意義不大。
漢斯·蒂莫認為,在經濟復蘇的初始階段最大的推動力通常是政府,但是,隨著經濟的逐步恢復,私人資本必須取代政府投資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這樣才能保證經濟的持續恢復和增長。否則,就會出現經濟的螺旋下降,出現泡沫風險。
不過,經濟刺激政策的撤退也不能過快,因為民間資本的復蘇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民間資本尚未準備好,經濟刺激政策就完全撤退,也會導致經濟再次出現危機。
漢斯·蒂莫強調,“刺激政策的調整與經濟復蘇的快慢沒有必然關系,經濟刺激政策撤退的時機應該取決于各國的財政空間。”
比如東歐各國雖有財政刺激但經濟復蘇仍然緩慢,而他們的財政空間已經不大,可以考慮撤退。而中國的政府財政現在仍有一定的空間,可以有效地實行刺激政策。
漢斯補充說,現在探討中國什么時候撤出刺激政策并不難,關鍵是如何保證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目標的實現,如何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以避免經濟對重型工業的過度依賴。
韓偉森也表示,人們往往過于關注如何刺激經濟,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刺激本身有不利的一面。從長遠來看,中國必須找到合適的替代刺激政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