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在自由空間內的懸浮納米金剛石上測量到光致發光所發出的光束。該實驗利用激光將納米金剛石固置在空中,然后用另外一束激光照射金剛石,使之以定頻形式發光。
光學教授NickVamivakas領導這個實驗項目,他說,激光勢阱技術可以使100nm尺寸大小的金剛石顆粒懸浮在自由空間,測量出來自金剛石缺陷的光致發光。他主持的試驗中,振動系統就是被懸浮的納米金剛石。
這種納米結構的光學機械諧振器可用于高敏感力傳感器,用來測量微芯片裝置中的金屬板和鏡像的微小位移,并幫助人們從納米概念上來理解摩擦力。
納米金剛石懸浮技術要比傳統的光學機械振蕩器優越許多,因為這種技術不依附任何大的器件結構,從而更容易散熱,而且敏感不穩定的量子相干在這種系統中會更持久,相關的實驗效果會更好。
納米金剛石發射出的光來自光致發光效應,金剛石內部缺陷吸收了激光發射的光子,從而激活了整個納米金剛石懸浮系統并改變了自旋狀態,系統變得松散并開始發出光子。
之前的實驗已經證明金剛石氮空位中心是很好的且較穩定的單光子來源,這也是研究者選擇納米金剛石作為懸浮對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