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連續發了幾篇關于天然鉆石的文案和視頻,后臺陸續收到了三十余條專業的反饋,其中大部分朋友都在針對“營銷”的問題展開討論。
這給了我們一些新的靈感。
營銷
“營銷”并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代表騙局或者套路,而是一個中性的、廣泛適用于消費領域的方法。這是我們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假如連這個都無法平靜看待的話,恐怕本文后面很多問題都不需要討論了。
對于鉆石行業來說,無論天然鉆石還是培育鉆石,營銷都是必須做的工作,并且需要大范圍、長時間地做。因為這是消費市場的“地基”之一,甚至是整條產業鏈存在的土壤。
麻煩
但是現在有一個不小的麻煩,是我們的營銷重點大都放在了材料本身的物理屬性上。由此引發的,就是大量深層次的爭議和矛盾,比如“稀缺性”:
觀點A認為,在工廠里做出來的培育鉆石,其物理化學光學性質和天然鉆石都一樣,所以鉆石是一種可以通過科技大量復制的產品,那么天然鉆石憑什么說自己稀缺?
觀點B認為,能用儀器檢測出來差異,說明培育和天然的就是不一樣。還有,雖然它倆無法靠肉眼分辨,但天然鉆石產品在地底下埋藏了億萬年,通過火山噴發到達地面的概率這么低,其中達到寶石級的又少之又少,你憑什么說它不稀缺?
這種對于稀缺性的爭議,其實在學術領域很難持久,因為它歸根到底就是一個科學問題。但問題是過去的幾年里,我們在B端和C端都過度討論了材料屬性,輸出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導致這類“稀缺性”的話題變得極其敏感。
一邊有人說“你騙人”,另一邊有人說“你誤導”,越吵越兇,曠日持久。這不但形成了巨大的內耗,也在短短數年內澆滅了零售端的熱情。
破局
要解決這個問題,恐怕得采用“雙核心”的營銷模型,從而跳出類似“材料稀缺性”的范疇,讓兩邊和諧地生存。
所謂雙價值核心,指的是為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各自塑造一個互相之間重合度較低的“核心意義”。同時,要允許從這兩個核心各自發散出一些“支線意義”,并將爭議控制在“支線”范疇內,而不動搖核心意義。
舉個例子(僅僅是例子)。
從近期考量的各類素材來看 ——
天然鉆石代表的歷史感是被廣大群體所接受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否認它億萬年的形成史,也沒有人可以否認這是大自然的奇跡。
培育鉆石代表的科技感也是廣為認可的屬性,因為沒有人可以否認將人造金剛石做到寶石級別所需要的科技力量,以及超硬材料對于未來工業發展的關鍵作用。
當然我們也可以談環保、談可持續發展、談情感、談饋贈,甚至談自由。但這些屬性,在兩個行業的營銷中具有相對更高的重合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還“不夠具有代表性”。
所以,假如天然鉆石在營銷中一直圍繞“歷史感”,而培育鉆石堅守“科技感”,各自發揮,互相保持核心意義不動搖,市場宣傳的效果會不會好一些?
當然爭斗肯定是不能百分之百避免的,因為在消費市場上,兩個行業的從業者都會以各自的核心理念為基礎,做一些發散性的內容。這些內容之間免不了會有重合(比如人文、傳承、可持續發展等),從而形成競爭。
但這種競爭應該是更加良性的,因為這不是核心理念的爭議,而是經過發散后的“支線”的重合。
對于消費者而言,在接觸到相關信息的時候,即使從媒體上看到了兩邊發生的沖突,也不會動搖對兩類產品的核心理解。
難點
有可能存在的難點之一,是如何改變現有的認知慣性。
畢竟這場口水仗已經打了很多年了,甚至已經讓不少人失望了,所以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在內部緩和矛盾,在外部拉升消費市場的情緒。從我們收到的各種反饋來看,這也許是一個相對漫長的修復過程。
我們也許可以通過“雙核心”的營銷模式,從根本上為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奠定各自的思想基礎,從而逐步減少內耗。
在這個過程中,意見沖突依然會時常出現,并且部分人群和媒體甚至會歡迎這些沖突,因為沖突意味著流量,流量意味著利益。所以除了剛才說的思維慣性之外,對人性的考驗也是一個難點。
但不管怎樣,我們覺得業內人還是要保持平和,友好的心態,多向消費市場輸出正能量的內容。畢竟,在金伯利巖層中探索,和在工廠的反應爐里播種,兩者之間是可以不發生沖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