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縣變身“魔幻鉆石城”,工廠流水線狂造“白菜鉆”?
這看似科幻的描述,其實是國內權威號的最新報道標題——揭露以柘城為代表的河南鉆石產業鏈。戶籍人口僅60萬的河南柘城,每年產出超過全球總量45%的實驗室鉆石,相當于全球每七顆培育鉆便有一顆在此結晶。
而在地球另一端,曾掌控全球90%鉆石供應的戴比爾斯,正倉惶拋售庫存,其2024年營收同比暴跌21%,母集團英美資源甚至考慮剝離鉆石業務斷臂求生。
這場顛覆性劇變的起點,源自中國對碳原子重組技術的絕對掌控。2023年全球培育鉆石毛坯產量突破2920萬克拉,中國以73.6%的市占率掌控產業鏈命脈,其中河南一省貢獻全國80%產能,柘城縣單點產能即達全球總產量的近半壁江山。
更令西方膽寒的是,中國同時掌握HPHT(高溫高壓法)與CVD(化學氣相沉積法)兩大技術路線,河南工廠甚至能定制含DNA的“生命鉆石”——將頭發中的碳元素轉化為鉆石晶體,其折射率與硬度完全對標天然鉆,價格卻僅為后者的1/8-1/10。
業內人士表示,西方巨頭辛苦締造的天價神話,正在土崩瓦解。事實也確實如此,市場反應說明一切。以柘光為代表的國產培育鉆石品牌,據其創始人介紹,淘寶、官網、京東等全平臺關注量在2024年底突破40萬人次,單日咨詢量峰值達千人,85后高凈值用戶占比飆至90%。
圖為柘光官網截圖
來自上海的金融從業者胡先生定制了融入全家DNA的6克拉鉆戒,他在采訪中感慨,“以前10萬一克拉誰買得起,現在八千一克拉,不僅有IGI權威認證,還是18k金戒托,現在正好試試新玩法,也算支持一下國貨。”
這種情感共鳴轉化為實在消費力——柘光單季度銷售額突破百萬門檻,中東客戶更是一次性下單5枚10克拉彩鉆。
中國的技術突破徹底解構了西方構建的溢價體系。當1克拉D色VVS級培育鉆裸鉆以8000元價格擊穿市場時,戴比爾斯曾試圖用“天然即真實”的話術反擊,卻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規則重擊——2018年修訂的《珠寶指南》明確規定“鉆石即碳晶體,無需區分天然或培育”。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諸如潘多拉、施華洛世奇等一眾西方品牌紛紛倒戈,后者2024年培育鉆石的銷售額同比增長87%,但天然鉆石銷量卻持續萎縮。
在這場認知更迭中,柘光等品牌巧妙地將科技硬實力與東方美學軟實力融合。據柘光官網專屬顧問透露,品牌推出的“深度定制”服務讓英國華裔李某定制10克拉婚戒,直言“省下的90%預算足夠環游世界”。
圖為電影《Sweet Home Alabama》中求婚場景
眼看勢頭傾斜,戴比爾斯耗資4000萬美元研發出“培育鉆石檢測儀”,意圖再次將培育鉆擠出傳統鉆石市場。諷刺的是,其機器誤將中國CVD鉆認證為天然鉆時,行業共識已經無法動搖:培育鉆石不是假鉆,而是結構更加完美可控的性價比真鉆。
歷史的回響為這場產業浪潮增添宿命感。1970年南京東晉王氏墓出土的嵌金剛石金指環,穿越1600年與柘城實驗室里的培育鉆產生量子糾纏——某歷史學家在柘光定制的復刻版指環鑲嵌2克拉河南鉆,他在評價中寫道,“太美了,意義已經超出了一顆普通鉆石!”
圖為嵌金剛石金指環(世界已知最早的鉆石戒指)
當西方仍在糾結“天然或培育”的偽命題,河南的沉積爐中,碳原子正以最誠實的方式重構價值認知:鉆石不必承載百年營銷套路,文明深處的璀璨終將回歸日常。
那里沒有克拉溢價的泡沫,只有科技進步與文化自信的共晶——正如柘光客戶、德國華裔尤女士定制的一克拉鉆石項鏈,在慕尼黑引發的搶購熱潮所揭示的:當中國掌握技術話語權,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白菜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