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中鐵裝備總裝車間,一臺臺即將出口的大型盾構機正在組裝。 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比亞迪方程豹豹5下線。 受訪企業供圖
鄭州有“一大一高”。大有多大?動輒幾層樓高、重幾千噸。高有多高?10米采高撐起“世界第一高”。
這“一大一高”,便是“鄭州造”大國重器——盾構機和液壓支架。
中鐵裝備盾構機產品訂單總數超過1700臺,已出廠超過1600臺,產銷量連續8年世界第一;鄭煤機智能化液壓支架一年賣出2萬多架,旗下恒達智控智能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正式投產……2025年伊始,鄭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佳音頻傳。
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制造業的脊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鄭州市深入踐行“三個轉變”,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挺起先進制造業“脊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在鄭州經開區南三環邊,隔著兩條街,相去不過1000多米,中鐵裝備和鄭煤機一西一東布局。
驅車行駛在南三環上,遠遠就能看到“打造世界一流隧道掘進機研發和制造企業”的一行字烙印在一排廠房之上,這便是“三個轉變”首倡地、“中國品牌日”發源地——中鐵裝備。
1月5日,記者走進中鐵裝備總裝車間,一個個“巨無霸”映入眼簾。一臺直徑7.2米的土壓平衡盾構機正在接受新加坡客戶驗收;一臺直徑8.98米的泥水平衡盾構機有序拆機,準備發運韓國……“訂單排著隊呢,要開足馬力,加緊生產、交付。”機器轟鳴聲中,一線工作人員湊近記者耳邊說。
“每年拿出9%的營業收入投入研發,定制直徑八九米的盾構機,早已是常規操作,最大直徑已經做到15米以上!”中鐵裝備總工程師賈連輝坦言,這些年來,中鐵裝備完成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跨越,盾構機產品不光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實力國內第一,還遠銷32個國家和地區,隧道安全掘進里程超過5000公里,真正實現了從“裝備中國”到“裝備世界”。
協同創新、鏈式發展,一個個技術難關被攻克,目前有160多家河南本地企業為盾構機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助力鄭州打造全國最大盾構研發制造基地。
不讓別人“卡脖子”,先得自己“挺腰板”,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鐵裝備、鄭煤機都是這樣做的。
造型如液壓支架的鄭煤機主辦公樓極具辨識度,寓意著企業不斷步步登高、向智向強。
“科技改變世界,智能引領未來。”在鄭煤機,這句熠熠生輝的標語隨處可見,時刻提醒著企業奮斗的方向。
從“中國第一架”到“中國第一套”“世界第一高”,鄭煤機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礦綜采技術和裝備供應商、國際領先的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
過去,液壓支架按噸賣,現在則是按“配置”賣。
置身全球煤機行業首座“燈塔工廠”——鄭煤機智慧園區,除了零星幾名工人巡檢,幾乎看不到其他身影。
23條焊花四濺的自動化流水線上,150臺機器人屈臂擺身,7臺智能行車、30臺自動導向搬運車有序流動,物料配送、抓取、切割、拼裝、焊接等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高度數智化的工業生產令人嘆為觀止。
“盡管車間少人或無人,但生產效率卻更勝從前。”鄭煤機副總經理王永強介紹,相比傳統煤機制造工廠,這是一座原生數字化工廠,以數字驅動業務全流程變革,作業人員減少了60%,生產效率提高了200%以上,產品缺陷率降低了73%,百架液壓支架生產交付期由28天縮短至9天。
“數字化轉型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個必選項。”王永強深有感觸地說,鄭煤機在數字化轉型中嘗到了“甜頭”,將積極為更多離散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大國重器,制造先鋒。正是在中鐵裝備、鄭煤機等鏈主企業、頭雁企業帶動下,鄭州工業產業鏈群發展、形成了“雁陣效應”,提速培育壯大了新質生產力。
前不久,“2024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出爐,鄭州居全國第16位;鄭南商許超硬材料集群入選2024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鄭州規上工業企業突破3000家,高新技術企業5800多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十幾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連續17個月穩居九大國家中心城市首位,助推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好中向新。
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聚鏈成群、智改數轉,鄭州制造業脊梁正變得更加堅挺。
鄭州
富士康
智造升級 深耕中原
來到富士康鄭州科技園投資20億元建設的M區智能倉儲基地,就像進入“科幻世界”,置身“未來工廠”:一臺臺高大的堆垛機器人,在長50米、寬45米、高17米的立庫區以每秒鐘3米的速度無聲穿梭,按照指令從4000個托板中精準定位,快速地存取堆碼整齊的成批產品——這是記者1月5日采訪時看到的震撼場景。
“存取一體,一鍵入庫、一鍵出庫。”M區智能倉儲基地負責人介紹,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支撐下,各類機器人和智能設備協同配合,一個完整的存取過程只需幾分鐘。而在智能倉儲基地建成之前,哪怕最熟練的技術工,拿著條碼靠肉眼識別對比取貨,最快也要20分鐘。前后對比,看似節省的是十幾分鐘,實則提升了超過300%的效能。
近年來,鄭州富士康向“新”發力,加快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有效促進自身轉型升級,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需求擴張,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燈塔工廠”概念誕生于2018年,由世界經濟論壇組織提出,代表著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的領先水平。鄭州富士康“燈塔工廠”于2021年入選,經升級改造后,其智能制造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提高了102%,設備綜合效率提高了27%,堪稱全球具有表率意義的工廠。
在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同時,鄭州富士康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推動能碳管理和數字化高度融合,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實現100%綠電供應,用水密度降低27%,成功入選“河南省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向“新”發力,激揚動力。自2010年富士康入駐鄭州以來,河南、富士康雙方不斷深化戰略合作,鄭州富士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之一。數據顯示,建廠以來,鄭州富士康累計進出口額約占河南省進出口總額的60%、鄭州市的80%。
連續多年穩健發展,更加堅定富士康深耕中原大地的決心,不斷加大在河南的投資力度。
2024年1月4日,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公司成立,加快新能源汽車項目推進實施。
2024年5月11日,中原智能制造研究院掛牌,聚焦自動化機器人產學研深度融合。
2024年7月22日,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與富士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河南)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車試制中心項目簽署投資協議。
2024年10月24日,注資6億元,成立富士康新能源電池(鄭州)有限公司……
河南與富士康相向而行、同心同力,正在續寫大省牽手大企共赴美好未來的新篇章。
鄭州
國際陸港
全力沖刺 加緊建設
1月5日,走進位于鄭州航空港區南部的鄭州國際陸港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的項目施工現場,只見吊車起起落落,焊花飛濺間,3500多名建設者正奮力書寫新年新篇章。
“為確保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5月份能夠建成投用,現場共組織20余家參建單位,600余臺(套)工程設備,全力以赴推動項目建設。”河南國際物流樞紐建設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瑞杰告訴記者。
據了解,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作為鄭州國際陸港的核心功能區,主要承擔中歐班列貨物集結、通關及班列開行等職能。項目總占地10800畝,總投資236億元,是保障中歐班列“萬列千萬噸”開行目標的核心工程。
該項目于2024年7月開工建設,首期開工項目占地4300畝,主要包括鐵路作業區、海關作業區、國際倉儲分撥中心、國際郵件及電商分撥中心、樞紐服務中心等5個項目。
“目前,國際倉儲分撥中心、國際郵件及電商分撥中心、樞紐服務中心主體結構均已封頂。”趙瑞杰說,項目整體工程量已完成約40%,投資約30億元,為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剛建成半年的鄭州國際陸港西作業區,比亞迪汽車整齊列隊,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藍圖正成為具象的現實圖景——
西作業區是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作業場站,定位為新能源汽車供應鏈服務中心。
“目前西作業區已開始全面運營,入駐企業均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企業入駐后將服務比亞迪上下游產業鏈,形成顯著的協同效應。”鄭州國際陸港園區運營部李茹介紹,西作業區倉庫租賃面積共25.2萬平方米,目前已出租21.49萬平方米,出租率達85%以上。
新年第一天,一列貨運班列從鄭州國際陸港西作業區駛出,發往老撾萬象。
此刻,鄭州國際陸港建設項目正在全力沖刺……
鄭州
比亞迪
“電力”十足 聚鏈成群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自古與車馬有著不解之緣。
東周時期,這里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地,鄭國車馬坑遺跡的發掘,再現了當時精湛的鑄造技藝。如今,比亞迪等現代車企巨頭的入駐,續寫這片土地的交通傳奇,推動河南邁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高峰。
1月5日下午,在鄭州航空港東南部,兩列滿載新能源汽車的JSQ6籠車從鄭州國際陸港發運,又有近600輛“河南造”比亞迪汽車走出中原,進入廣闊的市場。鄭州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力”十足,跑得越來越快。
簽約后37天內項目開工,17個月實現投產,7個月迎來比亞迪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作為比亞迪產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車生產基地,鄭州比亞迪自落地以來,便以其高效的生產線和精湛的制造工藝不斷刷新行業紀錄,成為河南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支點。
河南省汽車行業協會2024年7月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鄭州比亞迪2024年上半年產銷量是前年同期的10倍。2024年前三季度,該工廠生產整車39萬輛,總產值超500億元,以平均 “不到一分鐘下線一輛車”的“河南速度”,為河南乃至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強勁動力,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據鄭州航空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鄭州航空港正按照“龍頭引領、沿鏈謀劃、集群發展、打造生態”的工作思路,依托比亞迪“鏈主”資源,加快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集鏈成群、集聚發展。
圍繞鄭州比亞迪,鄭州航空港規劃了31.4平方公里鄭州航空港汽車城——按照“一城三中心”空間發展格局,打造百萬輛新能源汽車城、新能源汽車綜合服務中心、核心零部件智造中心、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出口集散中心。
在物流保障方面,鄭州航空港規劃建設50平方公里鄭州國際陸港,打造陸港偏好型產業集聚區,30萬平方米倉儲和50萬平方米新能源汽車專業服務場站已投用,可實現100萬輛新能源汽車零配件儲存,集結中心建成后可實現整車15天直達歐洲。
此外,在汽車后端市場建設方面,鄭州航空港高標準規劃建設汽車城超級環線,謀劃開展全民汽車漂移娛樂賽等系列活動,引進汽車改裝、賽車運動、車迷文化等業態,打造汽車文化IP和永不落幕的航空港汽車嘉年華。
根據相關規劃,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200萬輛,產量規模進入全國前三位。隨著產業鏈的日益完善、上下游企業的加速落地,鄭州比亞迪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產能將進一步釋放,助力河南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