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價跌,利潤下降,出口減少……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中國工業,在2009年上半年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歷程。
企穩回升,結構優化,創新加快……陽光總在風雨后。而今,中國工業正以更有生命力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工業經濟正在走出低谷
前兩個月是3.8%,6月是10.7%;數月之間,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大幅回升;
前兩個月下降37.3%,1-5月下降22.9%;雖然還在下降,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降幅已在大幅收窄。
一系列的數據顯示,中國工業經濟正在走出低谷,整體運行向好的方向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認為,上半年工業經濟呈現企穩回升的良好運行態勢,是中央"擴內需、調結構、抓改革、惠民生"一系列政策效果的綜合體現,成績來之不易。
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汽車下鄉和家電下鄉、出口退稅率的不斷提高……這一系列政策來得及時,收效明顯。
"受4萬億元基礎設施投入拉動最為直接的是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制造業。"朱宏任說。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其中6月份增長11%;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4.9%,鋼鐵、有色金屬生產逐步恢復。
而作為"工業之母"的裝備制造業更出現不少喜人的變化。裝備制造業上半年增加值增速達到9.2%,重點監測的80余種機械產品生產增速比一季度加快的占三分之二。最突出亮點當屬汽車行業。受汽車(摩托車)下鄉和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等政策拉動,上半年全國累計生產汽車623萬輛,同比增長16.4%,其中1.6升及以下乘用車上半年產量同比增長34.9%;從3月至6月,汽車產銷量連續四個月超過100萬輛。
"當前工業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朱宏任不忘警示眼下存在的問題,"外需嚴重萎縮,企業效益大幅下滑的狀況尚未得到明顯改觀,相當一部分企業經營仍很困難。產能過剩、增長質量不高、經營方式粗放仍然是影響我國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工業結構調整有所突破
"上半年我國風電設備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對這一數字頗感欣慰:我國是水電、火電設備生產大國,而由于軸承等制造技術未臻一流,往年風電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如今,隨著我國機械工業的不斷發展,風電迎來了巨大的歷史機遇。
風電設備和風電產業的發展只是結構調整的一個縮影。在"保增長"受到高度重視的同時,"調結構"也在有序推進。
汽車、鋼鐵、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物流等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已經出臺并對外公布,"配套的150項實施細則已經制定公布66項,其他也在抓緊制定中。"朱宏任透露。
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許多行業落后的生產能力在逐步減少。以石化行業為例,100萬噸/年以下的小煉油生產裝置、3000噸/年以下的黃磷生產裝置已基本淘汰完畢。在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大型乙烯成套設備、高檔數控機床等"十一五"重點發展的領域,已經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代表性產品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
產業集中度太低是不少行業推進結構調整的重要障礙。今年以來,裝備制造、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聯合重組步伐加快;3家電信企業年初成功實現重組整合,電信競爭格局進一步優化。
而能源消費水平的下降正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的明證:從年綜合能耗萬噸標準煤及以上企業來看,今年前5個月,冶金、有色、化工、電力等行業能耗均大幅下降。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今年6月,中國鋁業公司宣布,成功破解了一道世界難題--開發出噸鋁直流電耗低于12000千瓦時的新型結構鋁電解槽技術。據測算,如果在全國鋁電解工業推廣該技術,每年可節電175億千瓦時,并可減排等效溫室氣體1300萬噸以上。
這就是創新的效益。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創新,產業結構才能日趨合理;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國家對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一大批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成果異彩紛呈。汽車工業中的奇瑞、比亞迪,通信業中的中興、華為,新能源行業中的無錫尚德、賽維LDK……哪里有創新,哪里就會結出產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