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湖南中科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鋰電新材智能裝備項目生產車間的超高溫碳板切割智能化生產線上,一臺臺搭載新一代AI智能控制系統的GS5380數控帶鋸床高速運轉,系統可根據設定的材料自動匹配鋸切參數、智能調節運行速度,鋸切效率比普通鋸切設備提升了一倍,產線全面投產后產能提升120%。
這些搭載“AI大腦”的數控帶鋸床“大塊頭”,均產自位于縉云的浙江晨龍鋸床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生產的首批40余臺鋸床設備已廣泛應用到中科電氣新能源汽車生產線、中鐵高端地下裝備制造項目軌排流水線等,讓裝備制造生產線變得更快更聰明。
“鋸切是金屬加工行業的第一道工序,金屬鋸床是將金屬材料進行鋸切加工的機床裝備,傳統的鋸床鋸切方式單一,需人工判斷精確度,存在鋸切效率低、鋸條損耗大、切割品質不佳等問題。”該公司技術經理王健介紹,過去需要1個多小時才能鋸好的材料,AI智能數控鋸床設備10分鐘就能搞定。
技術的跨越,創新是基石。晨龍鋸床持續加快創新研發步子,將每年的研發經費提高至產值的6%,陸續攻克液壓、AI智能控制、物聯網等核心技術,全力突破高端市場。同時,聯合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企業研究院,成立杭州晨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依托在外的科創“飛地”,打造智能鋸切裝備技術創新平臺,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進產品迭代。
科技化與高端化成為當下縉云鋸床企業發力的共同方向。浙江鋸力煌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全球金屬鋸床龍頭企業——德國MEBA公司合作,用制造汽車的理念生產鋸床,使鈑金焊接件實現100%機械激光焊接,打造出全新系列產品,實現了中國向德國出口鋸床“零”的突破。
企業向新奔跑,創新平臺來助力。縉云打造鋸床和特色機械裝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精密測量、材料、電學等7個實驗室,引進上海交通大學、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7家高校院所和各類科技服務機構19家,為鋸床企業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服務,以科技服務共享新模式,為企業節省成本。
產業向新發展,離不開尖端人才。縉云專門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實行工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和“百博進百企”計劃,聘請近百位專家與企業一對一結對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此外,縉云高級技工學校專門開設機械裝備智造專業,推動數控加工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技術應用等專業融合發展,為企業輸送緊缺急需高技能人才。
據統計,縉云現有鋸床及機床生產規上企業40家,帶鋸床占國內市場份額超過70%,零配件及配套耗材中鋸片占全國市場份額90%以上。今年1月至4月,縉云鋸床企業實現產值7.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