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發布了我國全面實施注冊制改革的征求意見稿,相信很多人都聽說了這個消息,雖然只是征求意見稿,但也基本勾勒出了注冊制的實施架構。
我國股票發行實施注冊制改革,這對中國的證券市場來說,絕對是一次重磅的改革。但新聞略顯枯燥,現就這則新聞做通俗的理解:
要理解注冊制的含義,那就要和現有的股票發行制度聯系在一起,現在國際上通行的市場化股票發行制度有兩個:注冊制和核準制。
所謂核準制,是上市公司股票申請上市須經過核準的證券發行管理制度。發行人在申請發行股票時,不僅要充分公開企業的真實情況,而且必須符合有關法律和證券監管機構規定的必要條件。證券監管機構有權否決不符合規定條件的股票發行申請。
通俗點說,就是一個公司要上市,要經過證監會的層層審核,不光財務數據、股權數據等等資料要被審核,還要滿足證監會制定的一些硬性條件,比如募投的項目收益要大于總投資,企業要連續三年盈利等等,尤其是后面這一條,連續三年盈利難到了不少公司。很明顯,設立這種門檻的初衷,就是為了避免水平不高的投資者買到沒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從而造成虧損。
相信很多朋友應該已經發現了,這種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很多有前景的公司,并不一定能夠實現連續三年盈利,達不成這個指標就沒法上市募資,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騰訊、小米等優質的新興企業,當年都達不到A股上市的條件,但是他們的發展前景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無奈之下,這些公司只能去境外上市。對他們來說,資金問題解決了,但對于我們來說,優質公司流失了。這些公司根植于我們,成長于我們,但發展的紅利卻被外國投資者享受了,自己的國民是一點好處也沒撈到。
還有一個弊端就是一些業績惡劣的上市公司退市過程也很長,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注冊制應運而生,讓優質企業容易上市而劣質企業容易退市,當然這里面還有國內證券市場完善,投資者水平提高的原因。
有了注冊制,前面提到的尷尬局面就完全改變了,像那些需要連續三年盈利,項目收益要大于投資金額等等限制優質公司上市的條件全都不存在了。
從制度設計上,給那些短期內沒法盈利,但是擁有巨大發展前景的企業掃清了障礙。流程上也大大簡化,從以前的申報、受理、反饋、問詢、上會、封卷、核準、發行等等環節,簡化成了申報、受理、問詢、審議、注冊發行。只要報上來的資料審核后沒有問題,那就允許注冊,不再問你募資的目的,分析項目盈利的可行性等等。整個股票的發行流程也從以前的一兩年縮短到了六個月,發行效率大大提高。
這種發行制度還有一個好處,因為以前上市難度大,能達成上市條件的公司不多,這就讓上市公司的殼也有了價值,動不動就是好幾個億,一些經營不善的公司想盡辦法保殼,爭取以后別人借殼的時候能賣個好價錢。但是注冊制之下,門檻大大降低,稍微有點條件的都能上市了,到時候,殼滿大街都是,你再保殼賴著不走就沒意義了,所以注冊制對優化證券市場環境有很大的作用。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注冊制改革的本質是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法治約束。說到底,是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調整。與核準制相比,不僅涉及審核主體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充分貫徹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理念,發行上市全過程更加規范、透明、可預期。
通俗點說,注冊制是一場從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監管體制的全方位變革,從以前監管部門審核部門給投資者把門變成了市場給市場自己把門,一個公司好不好,讓市場自己去判斷。市場變了,2023是時候抖起精神狂飆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