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工程機械行業資深專家薛小平說,挖掘機行業就像圍城,前幾年行業外的人遠遠望著城內,羨慕業內財源滾滾。現在,行業盈利能力跌落,流量紅利不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毫無疑問,工程機械行業正處于低潮期。行業指數震蕩下行的走勢便是明證,年初至今,中證工程機械30指數下跌近30%。
工程機械企業們也交出了不太理想的“期中考試”成績單。2022年上半年,行業前三甲徐工機械、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營收分別同比減28.23%、40.9%、49.82%。
行業走向低迷期,一方面是工程機械市場下游需求復蘇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工程機械的經濟效益趨于下降也影響了企業業績。根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數據,2021年,行業營業成本同比增長24%,利潤總額556億元,下降6.01%。
然而,逆境之中方顯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才見真金璀璨。盡管遭遇短期逆風,但重大項目作為穩增長的“壓艙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而工程機械又是工程項目的必需品,具備剛需屬性。
退潮期,是思考未來行業發展方向的關鍵時期,也是在行業里優中選優的機會。
內外驅動現新“機”
工程機械需求低迷的現象,不僅僅是受外部環境作用,也存在相應的內部邏輯。
工程機械的產業鏈上,除了設備原廠商,還有眾多零配件廠商。隨著供應鏈和工程機械后市場的完善,零配件替換的成本降低,工程機械設備壽命得以延長,工程機械設備的置換周期也隨之變長。
如今,距離上一輪大規模設備置換的時間節點還不遠,外部環境又抑制了新項目設備需求的出現,市場轉入存量時代。
當前市場下,要拉動工程機械企業業績增長,既需要內驅動力——技術迭代與設備轉型升級需求,也要靠外部動力——政策推動新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內驅動力包括工程機械電動化與信息化的結構升級。
技術周期是制造業重要機會,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工程機械正在式微,但電動化工程機械市場卻如朝陽升起。
“雙碳”背景下,工程機械行業向電動化、綠色化加速轉型升級,有望創造新的設備替代需求。頭部企業不約而同地加快了電動化產品布局。中聯重科已累計發布幾十款電動化、智能化產品;三一集團在2021年將電動化提升到了公司戰略高度;山河智能不僅在挖機、礦卡與高空系列產品上實現電動化,還布局了負極材料與石墨提純生產線等新材料領域。
與此同時,信息化將提升工程機械企業核心競爭力。在“中國制造2025”的指引下,智能制造、“互聯網+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行業高頻詞。大部分工程機械企業加快了信息化團隊建設,2021年行業科技活動人員中,信息化人員比例20.6%,同比增加1.3個百分點。
未來,制造業賣的不僅僅產品,更是服務與生態。推進信息化,工程機械企業有望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用戶價值鏈延伸。比如,山河智能的山河祥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可實時監測記錄樁位數據、鉆進參數、設備狀態和工程進度等,為客戶帶來更多附加價值。
除了行業自內而生的動力外,判斷工程機械企業發展機會,外部環境同樣重要。
新基建政策是老生常談的工程機械市場機遇。然而,隨著國內城市建設越來越完善,行業內部競爭實際上也在加劇。
這一點可以從不斷加碼的研發方面窺見一斑,2021年,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科技經費支出同比增長18.1%,科技投入增長高于營業收入增幅。所以,工程機械企業開辟新的戰場已是勢在必得。
具體來看,至少有兩個方向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是向下去開辟農村地區,一個是出海去探索國際化機會。
盡管新基建對城鎮地區建設影響較明顯,但農村地區同樣會受益該政策。更重要的是,相比城鎮地區受疫情影響大,工程機械市場趨于飽和,地域廣袤的農村地區擁有更多未開發空間,有望成為城鎮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加大海外業務出口和高盈利區域的銷售力度,也有助于工程機械企業走出行業調整期。
事實上,來自海外市場的增量已經成為工程機械企業業績增長的重要支撐。2021年,出口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長2.76%,其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66.1%。
作為工程機械領域最標志性的產品,國產挖掘機在近期公布了9月銷量,海外市場挖機銷量首次超過內銷,反映了海外市場的潛力。
最重要的是,在高盈利地區與卡特彼勒、小松等海外巨頭展開競爭,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并不缺少競爭力與市場認可度。山河智能的挖機在歐洲市場保有量已超過2萬余臺,位居中國品牌第一位。
部分企業今年來更是依靠海外市場,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內市場下行的壓力。據山河智能國際市場發展中心總監李莎所說,上半年,山河智能出口同比增長60%,其中挖掘機品類增長達到80%,礦用設備這一品類增長達到了200%。
總之,內迎變革、外拓市場,工程機械行業還遠遠沒有到發展見頂的階段,目前的逆風或許是新一輪行情啟動的前奏。
“枯榮”交替誕龍頭
如果把觀察時間拉長,就不難發現行業的“枯榮”皆有規律。
回顧20余年發展歷程,盡管工程機械行業整體上呈現增長態勢,但行業長期增長的過程中仍然有峰有谷。
根據營收的同比增長率變化,行業經歷了三個明顯的發展階段。
2000年至2010年是第一階段,工程機械行業的高速發展階段。房地產行業大規模開工新項目,以及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了工程機械行業發展。
在這一階段,中國市場培育出一批走向世界的工程機械企業。作為“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市一地就誕生了多家知名工程機械企業,包括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等。
然而,度過十年的好時光,工程機械行業也在2011年迎來拐點,步入發展的第二階段。
隨著宏觀經濟開始結構性調整,市場對工程機械產品的增量需求下降。同時,由于過去幾年大量新設備進入市場,舊設備的置換需求也尚未爆發,行業轉入21世紀以來第一次低迷期。
直到2016年下半年,行業才迎來新一輪需求增長時期。一方面,下游基建開始回暖,而早期的工程機械設備面臨報廢,置換需求拉動了行業復蘇;另一方面,政策推動了海外工程投資增加,手握多項世界級專利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海外產品銷量逐年遞增。
第一梯隊里,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產品布局廣泛。盡管高端核心零部件研發仍然有不足之處,但三一重工的挖掘機、旋挖鉆機,徐工機械的汽車起重機等優勢產品在全球不斷擠壓卡特彼勒、小松等海外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
再往下,山河智能、柳工、中國龍工、山推股份等企業也通過自主研發,成為細分領域的王者。比如,作為地下工程裝備龍頭,山河智能今年初發布了自主研發的世界最大旋挖鉆機、世界最高全液壓履帶樁架,保持業內領先地位。
二十二年里,盡管經歷潮起和潮落,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一直在大步向前,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追趕到部分領先的轉變。根據英國KHL集團公布的2022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國上榜10家企業,僅次于日本的11家。
如今,工程機械行業再次步入拐點,“選種”、“播種”的時機到來。
洼地篩選“優質種”
工程機械行業一片繁榮的時候,每家企業都過得紅紅火火,很難判斷誰胸有成竹,誰又在“裸泳”。反倒是行業身處逆風期時,投資者才有挖掘企業增長潛力的機會。
從估值來看,工程機械行業已經進入底部調整期,正是挑選優質種子的時候。根據財信證券研究,截至9月初,在中國機械設備各個子行業中,工程機械行業市盈率中位數已跌至最低。
相較于峰值,工程機械板塊現有估值有充足的上升空間。
再具體到公司層面,在傳統制造業,企業生命力最關鍵的因素始終是高質量的產品力,擁有科技水平領先的產品,企業才能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獲得較高的盈利能力,推動業績健康增長。
從這一個角度出發,首先肯定考慮業內龍頭。下行周期里,龍頭在品牌效應、規模效應等方面優勢突出,資源進一步向龍頭聚攏,產業集中度增強是大概率事件。
強者如三一重工,科技實力受到外界認可。10月11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新一期全球制造業領域燈塔工廠名單,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成功入選,這是繼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后,全球重工行業第二座獲認證的燈塔工廠。
其次,錨定細分領域,成為賽道領頭羊的企業同樣值得看好。工程機械產業內部的專業化細分越來越重要,專精部分領域意味著企業可以把大部分研發資金用于鞏固自身優勢,以專注鑄專長。
比如,山河智能在地下工程綜合領域保持著領先地位,一手開拓了高端鑿巖設備。作為其起步產品的系列靜壓樁機累計銷售6000余臺,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70%。
相比大部分產品同質化較高的中小企業,這一類企業在自主研發能力和細分領域產品上足以稱雄,有一定底氣穿過下行周期,伴隨行業復蘇重拾增長之路。
總之,挑戰即機遇,只要看透基建、房地產等在穩增長中的重要作用,相信基建、樓市、礦業乃至新能源會有釋放積極信號的一天,就不必擔心工程機械行業的未來。
眼下需要的就是懷著信心和恒心等待。正如查理芒格所說:我們這批做價值投資的人,哪一個不是熬出來的,堅持下去,甚至用不著腦子多聰明。
沒準新一輪的周期行情已經靜悄悄地開始了。工程機械企業們半年報業績糟糕也未必是一件壞事,畢竟,困境反轉總是格外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