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硅片頭部企業率先打響價格戰,掀起了光伏產業鏈新一輪價格博弈。
如果說,技術創新是光伏行業的第一生產力,那么產業鏈博弈算是第二生產力:超額利潤的一個重要來源,這個在2021年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何認識和應對產業鏈博弈,已經成為光伏企業的一個重要戰略課題。
為什么是硅片挑頭?
硅片價格在10-11月達到高點,11月30日、12月16日隆基開始連續降價,最大累計降幅約14.8%,此外中環也宣布降價。
為什么是硅片挑頭?
硅片是硅料環節的緊密下游,從2021年初的情況來看,在硅料價格上漲的時候,因為存貨及訂單鎖定,硅片會短期受益,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撿錢效應”也逐漸消失,而離硅料環節更遠的電池及組件環節,則難以受益,被上游聯手收割,這是2021年光伏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特征。
但是,當進入2021年底,硅料價格隨著產能釋放開始見頂,硅料價格預期進入下降通道,產業鏈影響又反過來了。這種情況下,作為緊密下游的硅片環節,一定是盡量減少存貨,不知道明天會跌到哪里。
參考硅料價格上漲時的表現,在預期硅料價格下跌的時候,硅片環節的存貨影響最為敏感,硅片環節更有動力平衡產量以減少硅料價格下跌的沖擊。
但是,比較痛苦的是,硅料環節盡管產能開始釋放,但仍然是舊勢力把持,呈現寡頭壟斷的格局,硅料價格下降并非一朝一夕,對下游硅片的影響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此外,硅片競爭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2021年硅片環節新增不少產能,涌入不少新勢力,硅片產能大于硅料產能,資本實力“非富即貴”,這讓硅料環節定價比較從容,硅片環節迫切需要保供以維持生計。實際情況就是,近期硅片價格下跌,但硅料價格沒有太大松動。
硅片價格大幅下降,但硅料價格沒有太大變化,意味著硅片環節的毛利在大幅收縮,頭部企業因為有更高的毛利率可以支撐更多的降價空間,但尾部企業尤其是新勢力如果沒有太高毛利率支撐,可能已經陷入盈虧平衡點以下。
隆基率先打響價格戰,看似戰術,實是戰略,雖然會犧牲一定利潤,但可以保留自己的市場份額甚至爭取更高的市場份額,重點是打壓競爭對手。
當前各環節價格彈性差異很大
從目前掌握的價格數據來看,硅片挑起了這一輪價格戰,但上游硅料價格松動并不明顯,下游電池及組件有一定下降但幅度不大,產業鏈上下游博弈正處于關鍵階段。
各環節價格彈性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
一,產業鏈各環節的產能供給情況,目前產業鏈上下游的產能呈現“橄欖形”,上游硅料和終端電站需求基本匹配,但中間硅料、電池和組件產能明顯更多,也就是過剩,這就是硅料環節始終緊平衡的根本原因。
二,材料成本占比、資本支出占比情況,目前硅料/硅片、硅片/電池片、電池片/組件、組件/光伏系統的占比,各有不同,在40-60%之間,而且隨著上下游價格變化還會變動,因此上游價格對下游的影響存在差異,材料成本占比越大,該材料價格影響就越明顯。
材料成本占比不同,還意味著資本支出占比不同,不同的資本支出會導致開工率對毛利率的影響不同,資本支出占比越高,開工率對毛利率的影響就越大。往往頭部企業開工率更高,價格彈性空間就越大。
三,預期毛利率,經過2021年的產業鏈沖擊,電池片和組件的毛利率處于低位,還有一個修復過程,在上游硅片材料成本下降的情況下,短期還不會對等降價,而且當前開工率不高,進一步降低了價格彈性空間。
目前硅片率先降價,但上游硅料沒有同步降價,意味著硅片的毛利率短期會處于低位,后續需要等待硅料降價以實現毛利率回歸,但時間表難以預料。
可見,目前局部博弈的關鍵還是硅片與硅料,電池片、組件、電站環節在經歷了2021年壓力測試之后,目前比較從容,是否同步降價取決于毛利率/收益率是否回歸正常。
產業鏈博弈是第二生產力
光伏內卷,并非近年新鮮事。
產業鏈局部博弈是光伏企業重要的超額利潤來源,這一點在2021年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什么光伏企業紛紛一體化,無非就是降低產業鏈博弈的不確定性。
這個跟光伏行業的特點有關。產業鏈環節較長,上一個環節占下一個環節的成本占比較高,每個環節的技術、工藝、設備等完全不同,各環節存在不同的進入壁壘,而且各環節巨頭把持,競爭格局穩定,結果就是群雄逐鹿,紛爭不止。
產業鏈局部博弈的存在,使得產業鏈存量利益分割成為可能。2021年就比較典型,全球光伏裝機規模增長約20-30%,但硅料環節的利潤數倍增長,而電池片及組件環節甚至出現虧損,屬于搶別人蛋糕,而不是做大蛋糕。
但是,光伏行業的屬性決定了,這種局部博弈很難消失,除非所有玩家都完全一體化,但這個又不可能,尤其是硅料環節的進入壁壘很大。
所以,光伏企業在技術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時候,對產業鏈發展方向進行研判,就顯得十分重要,避免在產業鏈博弈里被收割。
為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硅片巨頭率先打響價格戰,局部博弈就是光伏企業的一個戰略課題,不進則退,而且在硅料價格預期下降的時候,作為緊密下游的硅片自然首當其沖,不可避免。
2022年,光伏產業鏈博弈將繼續上演,但風格已經悄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