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改變著人類的生產生活模式,與此同時,以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為主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也已在全球快速展開。
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領 工業互聯進入3.0時代
2017年7月,我國頒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規劃。近年來,“隨著新的信息通信、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與應用領域新專業技術的融合,正引發人類社會國民經濟、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等各領域新模式、新手段和新業態的重大變革,智能+的時代正在到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委顧問李伯虎在中國-上合組織數字經濟產業論壇分論壇數字經濟百人會上如是說。
當然,在智能+時代,勢必要有與之匹配的工業互聯網。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領下,“云制造系統3.0”應運而生。
李伯虎介紹,“云制造系統3.0”就是一種智能+時代的云制造。“它能加快中國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云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是一種適應新時代、新態勢、新征程,具有新模式、新技術與新業態的先進智能制造系統”。
據了解,云制造3.0可以構成用戶為中心的,統一經營的新智能制造資源、產品與能力的服務云網。它的模式就是用戶為中心,人機物環境信息優化融合,互聯、服務、個性、柔性、社會、智能的智能新模式。
“我們認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應該向著智能工業互聯網領域發展。而云制造系統3.0就是實施我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里面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智能制造的模式、手段和業態。” 李伯虎說。
在數字經濟百人會上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白皮書(2021)》(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數字經濟產業勢頭強勁,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5G產業優勢不斷擴大,工業互聯網發展迅猛。
數據要素賦能 人工智能為數字經濟提供核心動力
今年上半年,我國數字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數字經濟技術創新活躍、數字經濟產業勢頭強勁、數字經濟模式快速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圖象識別、語音識別等等技術創新進入了世界的先進行列,人工智能發明的專利授權總量全球排名第一。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宋永端認為,數字經濟時代更需要創新,而人工智能將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核心動力。
在中國電子學會研究咨詢中心高級分析師凌霞看來,人工智能技術為數字經濟發展帶來了兩大契機,一是針對產業,從過往粗放式的重度依托資源、資本等的發展,轉變為更加精細化的發展方式,從上游開始重新梳理供應鏈的關系,在下游重新去匹配整個供需關系的平衡。第二是針對企業的,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之下,首先給了技術型創業企業非常大的發展機會,營商環境的支持使得創業企業快速擴大規模,持續縮短與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其次給傳統企業提供了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智能零售、智能金融、智能物流等產業數字化,都是原有的傳統企業嫁接新的技術做轉型。
據了解,今年的數字經濟百人會已是第四屆。重慶市政府副市長、西部(重慶)科學城黨工委書記、重慶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熊雪在論壇上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數字經濟百人會,與上合組織有關國家、地方政府以及行業企業增進互信友誼、促進互利共贏,壯大數字經濟發展的“朋友圈”,提升重慶數字經濟發展的“硬實力”。
據介紹,近年來,重慶深入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1年上半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近1.3萬億元,其中數字產業增加值超1000億元、增速達35.4%,新增1.6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全國15個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中已有11個布局重慶,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融合水平穩居中國中西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