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中國超硬材料網發布了一則邀訪行業人士的公告,引起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協會人員的廣泛關注。諸多行業人士紛紛致電中國超硬材料網共同探討行業共性問題。筆者通過一個月的采訪和走訪,傾聽了三十余位行業大咖的獨到見解,受益匪淺,得到了豐富的資料,對行業的深層次問題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中國超硬材料網也連續寫了三篇文章探討行業的一些問題和發展方向,連續輸出了諸多行業人士的智慧結晶。我們相繼采訪了中南、黃河旋風、華晶、力量鉆石、柘城金鑫、金日金剛石、吉林師范大學物理學院賈洪聲副教授等行業企業和高校科研人員,同時特別聽取了國家火炬計劃超硬材料產業基地首席專家王秦生、燕山大學王明智教授、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超硬材料分會秘書長孫兆達等專家學者的見解,總結出三個“VS”,力爭展現行業前進的方向。
大國VS強國
眾所周知,河南占據全國超硬材料80%的市場份額。但是大國不等于強國,我們的產品與國外相比,技術附加值還較低,產品穩定性不足,這也導致我們的產品與國外產品相比價格相對較低。
超硬材料發展這么多年,恐怕企業是切身體驗最為深刻的群體。在一些企業看來:“中國超硬材料之所以稱之為大國源自于國內的工業體系比較完善,體量比較大,但還是處于中低端的制造業比較多。高端制品仍需大量進口,價格居高,許多核心技術仍由國外掌握,國內原創技術不多。超硬材料生產企業數量眾多,規模不一,良莠不齊,在工藝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方面欠缺,一些超高速切削、高精加工設備仍需要進口。企業產品質量不高,質量穩定性不好,缺乏品質創新,缺乏針對性生產,金剛石生產企業的應用研究不夠。更重要的是企業差異化的發展思路還沒有形成氣候,存在同質化內卷問題。”
專家表示:“無論是材料還是制品,在高端領域中國與國外總是差那么一點。而這一點不單單是技術的問題,同時也有意識問題。很多國外企業從國內進口原料,經過技術處理返還到國內價格卻能高出數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國外掌握精細化篩分的能力,這種能力同時也來源于對于產品的精益化追求意識,這種意識是國內很多企業缺乏的。很多企業會把“鍋”甩給產業鏈,但是很多國外工廠的生產設備和國內生產設備是一模一樣的,這又是何種原因呢?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針對于一些企業將國內外“差距”甩鍋“超硬行業全產業鏈”的問題,一些行業人士頗不認同:“超硬制品應用非常廣泛,機床行業、航空航天等都是其應用范圍,整個制造業的發展與國外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將超硬行業的差距歸結為自身行業的下游,這個鍋不能背。” 于此同時行業中不乏中南、華晶、三磨所等企業正在加大投入龍頭產品的研發中,有的產品在國際同樣具有領先水平,行業正在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引領,中小型企業各有千秋的整體發展態勢。十八大以來,供給側改革、工業4.0、從工業大國變成工業強國開始成為關鍵詞和關鍵語,政府出臺各項措施鼓勵科技創新,把握核心技術成為中國夢的具體追求,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注定漫長艱難,對于超硬行業也是如此,星光指引追夢人,從大國到強國的路途注定需要通過行業的每一份力量去推動。
市場VS挑戰
金剛石行業發展至今,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市場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也曾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銷售過程中經銷商復雜,一些不具備產品銷售資質的經銷商也充斥其中,經常出現票不對貨的現象;再比如一些商貿公司利用金剛石性能穩定、體積小、價格高、易儲存的優勢,進行囤貨引起價格惡意競爭。但是隨著國家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營商環境的大力肅清和整頓,市場形態得到了矯正的機會,很多大企業開始以身作則,引領市場,同時一些渾水摸魚之輩活動的空間得到進一步的遏制,情況得到了逐步改善。與此同時超硬行業的內卷一直是比較嚴重,但是通過去年新冠的契機,行業里形成了一個大致的共識,特別是幾個大的巨頭的模范作用,在質量和價格方面都相對達成了一個比較默契的狀態。大企業在價格上采取措施,能夠引領行業的自律性,減少價格波動對行業的影響,其實這對行業是有利的,工廠只有利潤有保證,才能投入力量做研發,提升產品質量,產品結構調整才有機會。
而對于如何提升金剛石的競爭力,在市場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專家則認為:“金剛石的功能性開發儼然是不足的,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提升。市場分中高低端,企業也分三六九等,大企業有大企業的責任,中小企業有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離開價格競爭的漩渦,形成自身的技術和產品優勢,深耕細作不失為一種積極應對市場的態度。” 從采訪中了解:“向更高的領域邁進應成為行業企業的共識。”像元素六等很多國外公司舍棄不少基礎性原材料生產,聚焦力量在PCD等刀具領域發揮技術優勢。盡管復雜的國際環境給不少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但是正是目前這種國際環境給企業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機遇,跟隨國家政策布局,迎難而上,將挑戰變成機遇,以不變應萬變,在市場中贏得先機。
大研發VS小研發
加大研發投入似乎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如何避免研發的虛無化、面子化,將研發落到實處、落到痛處似乎成了行業最應該重視的問題。
企業規模不一,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行業責任便不一樣。很多中小型企業是從大型企業分化而出,技術也來源于它。要求中小企業投入巨量研發力量也不現實,像黃河、中南、華晶等相對比較領先的企業它們是有責任和義務來帶領行業前進,因此研發投入無可厚非。而中小企業應該在對產品的小規模改造方面進行精進,注重投入的產出比,這樣既能保證企業向前發展,也能繼續在技術上引領創新。
在采訪高校科研院所過程中,一些研究人員表示:“在科研項目上,沒有貴賤也沒有大小,哪怕只是針對于金剛石的某一個性能的提升都是十分寶貴的。飯要一口口吃,目標要一步步實現。但是企業的發展要有大的規劃,國家也有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企業更是如此,只有有了長遠的目標,企業的發展才有了指引。”
國外企業之所以能夠長期獨占鰲頭和其對研發的重視不無關系。據了解,國外企業會儲備未來十到二十年的技術,以隨時應對市場的變化,始終讓自身站在不敗之地。金剛石的功能性應用的研發需要加快速度,在這方面不僅有著廣闊的市場,同時也是彰顯硬實力的領域,因此企業研發一定要和目前行業的趨勢和市場環境緊密結合,使得研發更接地氣,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國內不少企業的技術都是沒有問題的,企業的精細化意識顯得尤為重要,不少國外產品的優勢其實就在于企業對于產品的追求上,國內企業在意識上如果能夠重視,也許產品的穩定性就會有所提升。
筆者在交談中也了解到,近幾年不少企業開始實質性地的重視研發。大企業自己建立有研發中心和博士后流動站,而小企業一方面建立自己的研發小組,讓有著一線經驗的工程師參與研發應用,同時與高校進行深度合作,針對于某一項技術難題或者某一種產品更新進行細化合作,從而共享技術更新所帶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