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中美雙方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
協議文本包括序言、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九個章節。
同時,雙方達成一致,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征關稅的相關承諾,實現加征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
中美經貿協議簽了,重點內容有哪些?咱們一起來看看。
關于知識產權保護
中美雙方就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行了深入討論,在商業秘密保護、與藥品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專利有效期延長、地理標志、打擊電子商務平臺上存在的盜版和假冒、打擊盜版和假冒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打擊商標惡意注冊,以及加強知識產權司法執行和程序等方面達成共識。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需要,雙方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內容總體是平衡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認為,在知識產權方面,雙方的權利義務是對等的、互惠互利的,既保護美國企業,也保護中國企業,既保護美國企業到中國的投資,也保護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把知識產權保護好,也有利于更多國外知識產權和外資進入中國。
關于技術轉讓
在技術轉讓方面,中美雙方達成了一系列共識。協議強調,雙方企業可以自由進入對方市場,并且進行公開、自由的運營;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按照市場原則自愿進行,政府不支持、指導自然人或者企業開展扭曲競爭的,以獲取技術為目的的對外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術轉讓這一章節,雙方達成的所有協議都是權利義務對等的。比如,雙方收購、設立合資企業時,不得強制對方轉讓技術;不能通過行政管理、行政許可等要求,強制對方轉讓技術;雙方不得將轉讓技術或者使用對方技術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雙方保持行政管理、行政許可透明,在行政監管審查過程中對企業敏感技術信息保密;雙方保證對對方企業的執法透明、公平等。
“這份雙方平衡的協議,有利于保障我國企業在美國更加公平地開展業務。”高凌云說。
專家這句話的意思,不必解釋大家都能夠會意,希望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關于農業合作
根據協議,中美將加強和促進雙方農業領域合作。中方將按照加入世貿組織承諾,完善小麥、玉米、大米關稅配額管理辦法。中方將增加對美國乳品、牛肉、大豆、水產品、水果、飼料、寵物食品等農產品進口,今后兩年平均進口規模為400億美元。
在經貿磋商期間,美國已發布最終規則,承認中國鲇魚監管體系與美國等效,允許中國的熟制禽肉輸美。協議規定,美國將允許中國產香梨、柑橘、鮮棗等農產品出口美國。
“中美雙方農業互補性很強,總體看農業協議是平等互利的。”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研究院、經濟學院教授程大為,按照配額管理,中國一年將進口總量2000多萬噸的谷物,占全年糧食消費的3.4%。這意味著,中國人的飯碗依然端得穩,飯碗里裝的主要仍是中國糧。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增加自美進口農產品,要基于市場原則,由市場主體自主決策。 “這就意味著,美國企業想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份額,必須提高競爭力,讓中國企業和消費者自愿購買,這也避免了部分美國供應商‘坐地起價’的可能。”程大為說。
關于金融服務
根據協議,中美雙方將在銀行、證券、保險、電子支付等領域提供公平、有效、非歧視的市場準入待遇。
中美經貿摩擦中,匯率問題一度是爭議焦點之一。此次簽署的協議中,雙方就匯率問題達成平等互利的共識,并明確了匯率問題上兩國都要平等對待,權利和義務要平等,雙方都要尊重對方貨幣政策自主權等重要原則。
近年來,中國自主推動了新一輪金融業開放,大幅放寬了外資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基本涵蓋了協議中關于金融服務的內容,并對所有國家的金融機構都一視同仁。
“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以來的既定方針。”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認為,我國已經成為銀行業總資產規模全球第一、保費收入全球第二的金融大國,中國金融企業完全有能力與國際金融巨頭同臺競技,并在你追我趕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于擴大自美進口
協議提出,中方將擴大自美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制成品、服務產品進口,未來兩年的進口規模,要在2017年基數上增加不少于2000億美元。
中方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始終追求自由貿易,堅持通過擴大進口實現外貿平衡發展。連續兩年舉辦進博會、大幅度降低部分進口商品關稅已經充分說明,擴大進口是中方的既定方針和一貫的工作方向。
“不少于2000億美元的商品,將由中國企業和消費者根據市場原則自愿購買,政府不會為實現這一規模而采取行政指令、財政補貼等方式。”程大為認為,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和4億中等收入群體,而且中國經濟長期穩中向好,中國市場需求是穩定增長的態勢。
“中國市場空間巨大,始終歡迎各國供應商平等競爭,只要各國的產品和服務足夠優質,就不愁在中國市場找不到空間。” 程大為說
關于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協議按照對等原則,明確了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機制。這一機制是在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之外,為中美兩國解決貿易糾紛增加了一種新渠道。
中國國經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表示,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機制是經過中方艱苦談判取得的。這是一個比較平衡、比較公平的機制,體現了對等原則。這一機制與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不是取代關系,而是一種補充和創新。“在WTO加快改革的背景下,中美雙方通過協議明確了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機制,為多邊機制改革進行了探索,對其他相關國家妥善解決貿易爭端也具有借鑒意義。”
中美建交以來,雙邊經貿關系不斷發展,貿易和投資等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同時也應看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貿易大國,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制度不同,而且經貿交往規模龐大、內涵豐富、覆蓋面廣、涉及主體多元、利益深度交融,產生一些矛盾分歧在所難免,解決中美經貿問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
專家認為,中美雙方最終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體現了合作共贏的原則,有利于中國,有利于美國,也有利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