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工業形勢如何?
國家統計局1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63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按此來看,中國工業形勢發展良好。
不過,與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5187.1億元的數字相比的話,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則是-12%。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之所以出現實際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看起來減少、最后公布的數字大增的情況,是統計范圍出現了調整。
對于類似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7月曾專門以問答的形式進行解釋,出現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企業統計數量發生變化、加強統計執法、剔除重復計算和非工業生產經營活動剝離”。
據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標準是,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開數字顯示,2018年11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數是378440個,比上一年同期減少了5753個。對此, 河海大學蘇南經濟所研究員劉奇洪認為,大批的工業企業消亡,有多重因素、有的企業關閉是環保成本上升導致的,有的是因為人工和土地成本上升導致的,也有國家調控導致的。
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0.3%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是378440個,比上一年同期減少了5753個。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算,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速為-12%,但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是10.3%。
究其原因,是大批的企業已經不再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范圍內了。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此前指出, 統計制度方法要求,比較對象需要同口徑、同范圍,同批企業進行比較才能真實反映經濟情況。因此,計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要用今年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除以上年同批企業的同期利潤總額。統計制度規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統計范圍是年主營業務收入為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企業數量由于企業經營狀況的變化總是在變動中,有新建的、有注銷的、有合并的,還有規模變大進入2000萬元統計門檻的,也有規模變小退出2000萬元門檻的。因此,工業統計的企業數量是在變動的。
國家統計局對此解釋認為,2018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是10.3%, 按可比口徑計算,報告期數據與上年所公布的同指標數據之間有不可比因素,不能直接相比計算增速。
這有多個原因,比如根據統計制度,每年定期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范圍進行調整。每年有部分企業達到規模標準納入調查范圍,也有部分企業因規模變小而退出調查范圍,還有新建投產企業、破產、注(吊)銷企業等變化。
還有因素是,統計部門加強統計執法,對統計執法檢查中發現的不符合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要求的企業進行了清理,對相關基數依規進行了修正。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認為,2018年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2個行業利潤比上年增加。新增利潤最多的行業主要是5個行業。“5個行業合計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77.1%。”何平分析到。
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比上年增長4.4倍;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43%;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37.8%;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5.9%;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20.8%。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這些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已經大變。比如2018年11月相比上一年同期,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鋼鐵)企業數量,比上一年減少了3348個,非金屬礦制品業企業減少了607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業企業數量減少了1334家,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減少了321家,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減少了17家。
規上企業樣本庫動態調整
相比2010年11月同期,到2018年11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減少了,其中減少最多的是紡織行業的14069家。另外紡織服裝、服飾業減少了4588家,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減少了4783家,鋼鐵行業減少了2814家,造紙和紙品業行業減少了3545家,這5個行業減少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加起來就有3萬家左右,占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減少數字的一半左右。
不過,這些減少的數字,并不一定表明有7萬家企業消亡了。
國家統計局也指出,“營改增”政策實施后,服務業企業改交增值稅且稅率較低,工業企業逐步將內部非工業生產經營活動剝離,轉向服務業,使工業企業財務數據有所減小。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開展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查情況,2017年四季度開始,對企業集團(公司)跨地區、跨行業重復計算進行了剔重。不過,仍可說明問題是,各地企業數量以及行業變化趨勢,反映了目前不同行業發展前景的不同。
河海大學蘇南經濟所研究員劉奇洪指出,因為勞動年齡人口和勞動就業人口在減少,紡織服裝行業成本上升很快,大批企業被淘汰是肯定的,實際上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比如紡織服裝行業過去開廠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但是開廠成本低。這些開廠的人都已經老了,其后代并不愿意接班,因為這個行業比較苦和累。
“國家也加強環保要求,在做好調控,加之市場成本提升時,大批企業就死了,不只是紡織服裝,還有農副產品加工業,因為過去很多污染重的企業。”他說。
如果從區域來看,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減少較多的是京滬,其中北京、上海2018年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分別是3197個、8130個,分別比上一年同期的3306個、8351個減少了109個、221個。
時間拉得再長一些看,相比2010年數據,則京滬魯蘇浙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大幅下滑。
其中,2018年11月京滬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相比2010年的6884個、16684個減少了一半以上。
2018年11月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分別 45675個、38333個、40583個、47456個,相比2010年的64136 個、44037個、64364個、53389個的數字,分別減少了5000-2萬個左右不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鋼鐵行業企業數量減少、企業利潤快速增加不一樣,紡織等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減少時,利潤增速以及利潤率都不高,其中2018年紡織業利潤增速只有5.3%,大大低于鋼鐵行業的利潤增速37.8%。
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特聘教授徐長樂指出,很多行業發展難以維持,與成本高有關。像上海等城市土地成本高,未來主要是發展高端服務業,特別是科技服務業等,一般制造業難以發展,需要向周邊轉移,與周邊地區進行合作。
要注意的是,目前長三角地區各地都在強化科技創新,比如安徽的合肥做科學中心,上海也在做科技中心。“長三角地區各地可以進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徐長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