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半導/超導材料有突破,功能性材料應用前景廣
2018年,在半導/超導材料研發方面,美國科學家不僅開發出提升富勒烯材料導電性能的新方法,提高了有機材料應用于半導體制造的潛力,還發現兩層石墨烯以特定角度纏扭可表現出非常規超導電性,并開發出通過壓縮來操縱石墨烯電導率的新技術,大大拓寬了石墨烯在半導體和超導材料領域的應用前景。
科學家還開發出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長氮化鈮基超導體的技術,并成功將該超導體材料與具有寬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相整合,為整合超導體和半導體材料奠定了基礎。
一些特殊功能新材料陸續出現。如一種被稱為“無規則雜聚合物”的合成高分子材料,讓蛋白質能夠清除化學污染,有望在環保領域建功立業;一種可生物兼容的人造橡膠,不僅具有生物組織的力學性能,還可在變形時改變顏色,或可在生物醫學領域大顯身手。
此外,美科學家設計的一種摻有鉻和釩元素的鋰鎂氧化物,能大幅提高鋰離子電池容量;而能夠在不同波長光線照射下改變結構,在剛柔兩種狀態間轉換的新型聚合物,因自愈特性及拓撲結構轉換能力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日本
材料合成新方法層出,黑色涂層新材料面世
納米顆粒是當前納米技術的基礎材料組之一,一般需要在金屬離子濃度稀薄的溶液內合成,并大量排放廢液,給環境造成巨大負擔。山形大學設計并合成了適用于合成納米顆粒、由有機配體和金屬離子構成的金屬絡合物,還嘗試開發了環境負荷較低的納米顆粒合成法。
由京都大學、筑波大學、東海大學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向相變材料GeSbTe化合物(GST)照射高強度太赫茲脈沖后,該材料會以納米尺寸從非晶狀態生長出晶體。
理化學研究所新開發了“原子混合法”,能在極微小的納米顆粒中,以不同的比例和組合混合多種金屬元素。利用這種方法,首次成功合成了分別混合5種和6種金屬的多元合金納米顆粒。該方法有助形成新的物質群和開拓新領域,開發出目前尚未發現的新型功能材料。
東北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以及日本電氣硝子公司通過共同研究,開發出了能以均等強度強烈吸收所有可見光(波長400—700納米)的黑色涂層材料。如此一來,被視為液晶顯示屏缺點的暗色顯示將變得更加美觀。而且,該涂層材料還能提高包括有機EL顯示屏在內的所有顯示屏的可設計性。
以色列
雙層涂料能吸熱制冷,太空材料可造人工骨骼
以色列初創公司發明了雙層涂料,它能吸收太陽熱能,同時將吸收的熱能用來制冷。太陽光能越強,涂層制冷能力越高。該涂層材料幾乎可以用于商場、公寓樓、交通工具、衛星等任何一個物體的表面,且對環境無害,使用壽命為10—15年。
科學家發現鹵化物鈣鈦礦等材料內部存在著自我修復功能,該發現不僅可以促進鹵化物鈣鈦礦的使用(如獲取太陽能),而且可以幫助尋找用于制造電子設備的其他自愈材料。
醫務人員將由高分子聚合物構成的太空新材料MP1制造成人工骨骼,用于矯形外科手術中代替人體關節,從而開創了關節替代新療法。
俄羅斯
尖端領域用新材料成果迭出,石墨烯改性助力量子計算機研發
2018年,俄科學家在新材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托木斯克工業大學科學家利用聚合物纖維和亞麻纖維研發出高強度復合材料,具有重量輕、強度高的特性,未來可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車工業等領域;
遠東聯邦大學和俄科學院遠東分院學者在極端條件下,合成出粉末混合物材料,主要成分是鉿的碳化物和氮化物,熔點達到4400開爾文,超過世界上最難熔材料五碳化四鉭鉿(Ta4HfC5)的熔點4200開爾文紀錄,該材料將主要應用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能源、防化、冶金和核工業等尖端領域;
俄遠東聯邦大學自然科學學院的科研團隊研制出新型Nd:YAG光學納米陶瓷材料,含有高達4%釹離子活性添加劑,具有優良的物理機械性能,可作為地面及空間光學通訊設備材料,用于制造高精度距離測量及污染監測的儀器,以及開發新型激光加工、信息記錄與存儲方式等。
在石墨烯改性處理方面,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化學家合成出了一種外形酷似水母的特殊類型石墨烯納米粒子,這些粒子的結構使其可被用于催化過程及制造導電聚合物,可用來制造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的電極;
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和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的俄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對石墨烯進行了改性處理,賦予了其鈷和金磁性和自旋軌道耦合的特性,有助于改善量子計算機。
德國
首測二維材料力學性能,優化利用稀土和永磁體
薩爾州大學的物理學家哈特曼和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通過對石墨烯進行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首次能夠表征原子級薄膜材料的二維力學性能,為其從傳感器、處理器到燃料電池等廣泛應用開辟了新的途徑。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下屬的8家研究所聯合開發出了優化稀土使用的解決方案。一種是采用新的解決方案可使稀土材料用量減少五分之一;另一種是將電動機、風力渦輪機或汽車上回收的永磁體重新再利用,通過純氫處理將永磁體分解成微小顆粒,然后重新澆注或燒結,再生磁鐵可達到新磁鐵容量的96%。
此外,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專家開發出了一種新的固態電池,其充放電過程的充電率比文獻記載的固態電池高出10倍。新電池組件由磷酸鹽化合物制成,材料經過化學和機械性能的最佳匹配,實現電池持續良好的可通性。一般固態電池再次充滿需要約10—12個小時,新型電池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充足電,有望用于電動汽車、航空航天、智能住宅和醫療器械等眾多領域。
韓國
升級表面活性劑材料,低溫合成大面積石墨烯
韓國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利用基因工程改造過的大腸桿菌和葡萄糖制造芳香族聚酯塑料的技術;利用納米粒子研制出新一代表面活性劑;使用鎢硒二維納米膜與一維氧化鋅納米線研發出新一代寬光譜二極管感光元件;成功開發出以新型納米復合體(氟化錫SnF2)和碳素為基礎的鈉離子電池用負極材料,成功將鈉離子電池容量提高約兩倍。
此外,韓國大學利用二氧化硅納米材料制造出高靈敏度、透明且柔軟的壓力傳感器,在無源工況下利用離子的移動傳輸外部刺激信號,對血壓、心電、物體表面特性等具有精密感應能力;利用鈦金屬開發成功高品質的大面積石墨烯低溫合成技術;模擬電鰻發電原理和結構開發出微型高電壓能量發生器,利用數千個能量發生器集群產生600伏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