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12月26日文章,原題:硅谷面對四個挑戰者,全都在中國 幾十年來,美國一直是全球初創企業的領頭羊,尤其是在科技領域。但如今硅谷卻在關注中國,這是有理由的:每天有1.6萬家公司在中國成立。
從某些方面來看,中國初創企業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全面分析一家企業非常困難,而且給初創企業貼上標簽更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金融科技到共享經濟,中國初創企業開始對全球工業秩序產生影響。中國初創企業集中在4個城市:杭州、上海、深圳和北京。
杭州擁有生機勃勃的中小型企業,杭州是電子商務領先者的誕生地。杭州在初創企業數量方面排名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金融、物流、大數據和電子商務領域的新業務不斷在杭州涌現。某數據分析初創公司首席執行官陳繼平(音)表示:“馬云說,未來中國發展取決于大數據。杭州的商人像對上帝一樣崇拜他,這座城市的任何一家初創企業或多或少都會與阿里巴巴產生聯系——這就是杭州最特別的地方。”
早在創業成為商業詞匯的一部分之前,上海就一直處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沿。成立于2015年的本土企業XNode與德國汽車制造商寶馬和中國家電制造商海爾集團共同在上海開展項目,為其他面向消費者的企業提供服務。
通過香港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將深圳從一個濱海漁村變成貿易中心,如今深圳已成為中國電子制造中心。JK·劉在南京大學學習信息工程后在江蘇創建了一家手機攝像頭生產企業。由于南京缺乏硬件工程師,劉于2015年將公司遷至深圳。“深圳有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它使電子產品大規模量產成為可能。”日本某制造企業負責人藤岡俊一說道。
北京的優勢在于它作為創新中心的地位以及人才、商品和資本的深厚儲備。
北京擁有的初創企業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并擁有大量IT和其他高科技產業集群。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中關村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及教學機構的所在地,學術機構和產業界之間的密切合作孵化出許多初創企業。一家開發面部識別技術的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尹琦(音)便是中關村產業孵化環境的受益人之一。“中關村吸引了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其中許多人在美國或歐洲留學。”日本野村研究所高級顧問李志輝(音)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