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終于兌現了一個重要競選承諾——退出伊朗核協議。但是距離真正重新制裁伊朗,還差一個為期90-180天的寬限期。
這一年多以來,72歲的川普戰天斗地,懟歐盟,懟北約,懟加拿大,懟墨西哥,懟日本,懟澳大利亞。撕伊朗,撕朝鮮,撕古巴,撕卡塔爾,揍敘利亞。噴英法德俄中,噴檢察官律師民主黨,噴聯合國世界杯,國內國外一起斗,為了以色列對193個國家發起警告,真是戰斗力爆表。
除去戰天斗地,昨天筆者說過,在美國不遺余力打算單方面挑起新制裁的背后,有著川普的一把大算盤、有著美國一樁極其現實的大利益,非常值得一扒。
在川普宣布之前,布倫特油價已在75美元,WTI則在70美元,比去年9月的約50美元已經上漲一半,也升至近四年來的最高價位。
推動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國、中國和歐洲三大經濟體復蘇繁榮,導致需求旺盛;二是OPEC和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堅持減產決議令供應緊縮;三是中東地緣政治格局震蕩及拉美主要產油國局勢帶來的潛在風險。
【2018年,美油的猛然增產】
2017年,國際石油市場的主旋律是俄羅斯及OPEC的減產,“去庫存、去產能”。
在對打了幾年價格戰之后,深度卷入中東紛爭的俄羅斯和沙特,也包括伊朗均難以承受,更愿意采取減少供給和抬升油價的策略。市場最初的攪局者美國頁巖油也因虧空嚴重,暫緩開發。
沙特國王與普京最終終于在2016年底握手言和,俄羅斯、墨西哥、阿曼和阿塞拜疆等10個非OPEC與14個OPEC國家達成了“曠世和解”,一起加入到了減產的陣營之中。
按約定,OPEC整體減產目標120萬桶/日,非OPEC減產盟國減產60萬桶/日。實際上分別達到了180萬和70萬桶,合計250萬桶的效果,占到了全球近億桶產能的2.5%。
各方開始認真的限產保價策略,終于把油價從40美元拉回了70美元。但一進入2018年,主旋律則是美國的猛然大增產。
自2018年初,美國各大煉廠結束年度檢修后,美國原油產量已經在三個月內從989萬桶/日增長了70萬桶,達到至1059萬桶/日。美國超過了沙特與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產油大國。
這也超過了1970年——近半個世紀前美國傳統油氣輝煌頂峰時創下的最高紀錄。
【美國頁巖油開啟第二輪周期】
原因何在?美國原油產量的上升,自然主要來自新興的頁巖油。
北美四大核心頁巖油氣,分別是德克薩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東南部的二疊紀盆地(Permian)和鷹灘(Eagle Ford),北達科他州西部的巴肯(Bakken)地區,西弗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馬塞勒斯(Marcellus)盆地。
其中馬塞勒斯主要是頁巖氣,德克薩斯州和巴肯地區主要是頁巖油。德克薩斯州石油生產歷史已近百年之久,有著完善的油氣管網和基礎設施,這里的頁巖油開發成本在每桶40美元以下。
但身居內陸的北達科他州巴肯地區,原來缺乏運輸管道,原油大部分只能走鐵路,這種落后的運輸方式,大大增加了本來就相當高的頁巖油的最終成本。開發成本接近50美元,這還沒算上運費。在前幾年油氣低迷時新開采近乎停滯。
加快達科他管道建設,是川普上任后第4天,簽署的第2份總統行政命令,可見其重要性
但在去年6月,歷時三年修建的達科他管道終于建成。這條管道總投資約38億美元,全長約1880公里,從巴肯地區向東南延伸至伊利諾伊州南部,接入美國的石油骨干管網。
在管道完成調試之后,巴肯地區的頁巖氣也有了便宜的外送渠道,加之油價恢復性上漲,從而刺激了該地區乃至美國的新一輪油氣開發。連同德克薩斯和墨西哥灣的傳統海上原油產量也創歷史新高。
美國各地采集井投產量,由于頁巖油氣衰減快,需要不停地打大量的井。
僅2018年3月,全美國單月投產了1197口井,是2016年3月同期全美投產井數量2倍以上。前兩年被最低30多美元低油價重創的頁巖油,這第二輪周期算是啟動了。
基本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美國的產量將突破1100萬桶/日的新關口,而且可能很快又突破到1200萬桶/日的位置。
【美國石油產業時隔半個世紀的盛宴?】
這般景象,在十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自2008年以來,美國原油產量從平均每天500萬桶增加到近900萬桶,又躍上1050萬、1100萬桶,回到乃至超過了半個世紀前的巔峰水平。因為頁巖革命,美國石油產業迎來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第二春。
幾十年來探索的水平鉆井,水力壓裂和地震成像技術的進步,帶動了以前無法開采的頁巖油生產,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石油生產新的領導者。
值得注意的是,水力壓裂的頁巖油氣開采技術一直仍在改進,不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現代石油工業100多年前誕生于美國,創造了洛克菲勒的傳奇;50年前,中東石油大開采,世界石油中心從美國遷移到了中東,寫下了中東富豪的神話。
當下非常規油氣的迸發,北美頁巖油氣的崛起,世界石油的供應重心有可能再次從中東遷回到北美。至于什么“美國極度依賴中東石油”,那都是老掉牙的過去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