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搶占家裝的終端市場一直是石材行業的一個夢,也是一個痛。夢的是工裝萎縮下,潛力巨大的家裝市場似乎是轉型的唯一正確方向;痛的是,前赴后繼的家裝先驅即使不斷努力,對于石材在家居建材的份額提升仍然屈指可數,所以真正實現行業盈利仍在未知的將來。那么,問題出在了哪?石材究竟多久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16億的誘惑力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盡管石材在家裝建材領域份額并沒有明顯提高,但近年來轉戰家裝的企業數量卻與石材份額背道而馳,呈日漸高漲的趨勢。
來自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6億9408萬平方米,比2016年增長7.7%;2017年建筑裝飾行業總規模約5萬億元,其中家裝規模約2.4萬億元。數字意味需求,龐大的數據說明,這背后蘊藏著一片巨大的家裝消費市場,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石企轉戰家裝紛至沓來,掀起了這波家裝熱潮。
石材進軍家裝行業的熱潮可追溯到五年前。2013年,中國石材協會發布《天然大理石白皮書》,石材進家裝戰略從此拉開序幕。此后的幾年間,一些石材企業提出“開拓大理石的家裝時代”的口號,眾多石材企業及加工廠展開了石材進家裝的積極探索。
工程訂單的萎縮,也是推動石材行業向家裝方向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十八大以來,國內基建放緩,石材行業的工程暴利時代一去不返。眾企業主哀嘆之余,也在積極思考與探索轉型之路。
此外,充分的現金流,給了許多石企轉戰家裝的動力。家裝市場健康的交易流程及環境,不斷吸引著石材人進入這片藍海。完工、驗收、付款,絕無拖泥帶水,充足的現金流,是企業進行財務規劃的重要指標,也是傳統粗放的石材行業一直夢寐以求的交易方式,而家裝消費者完全滿足了他們的期待。
為何石材進家裝遲遲未見效?
縱使千百家石企一齊發力家裝市場,但可以感知的是,石材并沒有在終端消費者那里獲得進一步認可,相比于陶瓷等其他主流建材,石材在業主建材選擇傾向中排名并不靠前,且所占比重僅為九牛一毛。誰,在阻礙石材家裝的發展?
1、被忽視的年輕人市場
從家裝需求的整體分析,雖然二次裝修、鄉鎮發展占據一定比例,但最大來源仍是新房裝修。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中國消費主力軍已轉變為年輕的80、90一代,顯然,石材行業對其的精準營銷仍不到位。
走訪建材市場過程中,采訪到了一位來自廈門的85后業主鄭先生。談及石材,他說到,“現在裝修還是會選擇用瓷磚。石材的話,目前主流的黃色系用起來感覺太富麗堂皇,更符合父輩的審美,而我們更傾向于灰白淺色這種‘極簡’、‘性冷淡風’。”
鄭先生雖然只是采訪個例,但也確實代表了當今年輕人市場的審美潮流。再看石材行業,奧特曼、白玉蘭等主流品種火爆市場已十幾年之久,各大石材應用場所也以米黃色系為主,這也難怪會在消費者心中產生刻板印象。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社會在改變,石材行業也在源源不斷的輸入新鮮血液。近年來,灰石、白石更多出現于大板市場內,而行業內也出現諸如Bellissimo Marmi、新鵬飛實業、隆川石材等主打灰白色系的企業,積極探索石材新潮流。
變革者已在路上,那么問題出在了哪?在搶占年輕人市場的宣傳上,石材行業仍欠些火候。在筆者看來,石材行業目前推廣相對閉環,企業間的宣傳仍停留于搶占已知石材消費群體階段,而對諸如年輕群體的新市場推廣力度依然不足,也就導致行業整體仍未建立起一個高聳的、不易撼動的行業形象。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行業進步的步伐。近年來的全國各大設計周、建博會,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石材企業的身影,去代表行業貼近更多消費者,將新派潮流的設計理念融入展廳,打開更多渠道的同時,也讓消費者能發出感嘆,“原來石材也能如此新潮、如此親民。”
2、行業亂象
在家裝熱崛起的這幾年,盡管日漸龐大的家裝石企隊伍不斷為行業發聲,為行業地位提升做出點滴努力,但魚龍混雜的隊伍里,不少只是因為當下利益風口而匆匆上陣的“商人”。
石材家裝的門檻,說起來并不高。只要有加工廠,有終端消費者渠道,你都可以承接家裝訂單。“正是因為門檻低,許多不具備家裝經營能力的人,也在代表石材家裝面向消費者市場,一旦低廉品質的家裝產品流通于市場,不僅自己的企業經營不長久,還會砸爛石材行業的品牌。”已在家裝行業深耕多年的鵬基石裝董事長張躍前如是說道。
以簡單的一戶家裝訂單為例,具有完善運營團隊、對業主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負責的正規家裝企業來說,一個訂單的全套費用為“材料費+加工費+安裝費+護理費”,這樣才能保證業主的家裝成品完善且無憂。而以低價競爭來獲取訂單的加工廠,則可以利用消費者認知盲區,完全扣除護理費,壓低原材料費用,施工安裝也可以通過雇傭低價勞動力來縮減成本,牟取暴利。
除了內部的價格戰現象外,正處萌芽期的家裝行業面對消費者市場也很混亂。因為缺乏行業性規范,沒有統一的售后系統、統一的服務系統、統一的定價系統,讓消費者在選擇時也挑花了眼,自然也會損耗消費者的耐心。
“同樣的一個品種,這家報600元/㎡,另一家報400元/㎡,在我眼里看到的產品是一樣的,那我為什么要承擔多出的200元呢?”這是行業不規范必然會導致的結果,也是價格戰成為頑疾的根本原因。
但行內人就會明白,多出的200元不是沒有道理的。無論是原材料加工成材的成品品質,或是配備專業團隊所作出的售前考察、售后養護,這些的價值都遠超過“200元”。可惜的是,這些服務并不能在議價階段直觀的呈現給消費者,也就缺乏了那么一點“說服力”,使消費者不知如何在經濟性及專業性上做出取舍。
憑借縮減售后成本,以低價搶占市場的公司,短期內雖效益明顯,但實則正在慢慢摧毀石材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行業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價格不透明,或低價競爭,或以次充好,導致消費者對石材有異議,也會慢慢瓦解信任。”卡斯維諾總經理呂少友如此感慨。
3、來自競品行業的壓力
這里不得不提起各大家居建材品類的份額占比。
在國內市場,石材行業的主要競品是木地板、瓷磚等。2017年,中國瓷磚銷量整體逼近100億平方米,且大部分流入普通消費者家庭,而相較于出貨主要偏向工程單的石材行業,瓷磚行業對于終端市場把控的話語權不言而喻。
▲瓷磚行業對家裝市場的搶先登陸成效凸顯,目前各大主流建材市場基本被瓷磚所占據,而不見石材身影。
不過,與其把原因歸納為瓷磚行業的搶先登陸、精準營銷,更愿意將原因歸咎于石材行業對于搶占家裝的后知后覺。來自官網的數據顯示,諸如高時、宗藝等行業大咖也僅在2012年才做出轉戰家裝的戰略升級。相較于瓷磚行業對終端近30年的瘋狂擴張史,石材進軍家裝的歷史顯得如此相形見絀。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隨著石材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進軍家裝的戰略覺醒,近年來,石材行業與瓷磚行業的火藥味愈加濃烈。同時,占據更多終端份額、更容易把控消費者輿論風向的瓷磚行業,更是通過所謂的“科普營銷”,打壓石材在普羅大眾中的印象,而“石材輻射”便是影響最深遠的事件之一。
“石材輻射謠言”源于大理石瓷磚品類的誕生,瓷磚行業使用“捧一踩一”營銷手段向公眾灌輸石材輻射論。幸運的是,通過中國石材行業協會、中央電視臺等多方權威媒體的集體發聲,從最科學的角度將檢測結果公之于眾,石材輻射論的結果才得以真相大白。但如何化解消費者心中多年積淀下的誤解,還需石材行業自身的不懈努力。
合縱連橫 才能邁入黃金時代
石材進軍家裝夢想的實現,不應該是單一企業的苦苦探路,而應是行業聯動的一次齊頭并進。如何提高行業口碑、讓更多消費者選擇石材,比為僅有的幾個石材家裝客戶搶得焦頭爛額,來得重要得多。
“目前石材終端消費者仍有許多痛點。無品質、無服務、無售后、無保障、無標價、亂計算、無規范、無品牌、無消費體驗,這些都是讓消費者放棄石材的原因。”鵬基石材董事長張躍前說道,“一家公司一次不講信用,受損的是行業。消費者信任度需要行業共同維護,大家攜手才能打造出好的行業形象。”
家裝相比工裝更需要售后,服務體系的搭建顯得尤為重要。專注家裝市場的福建阿農石裝負責人李孫極說,“家裝市場就是比拼服務品質,而服務便是建立在完善的團隊體系之上。目前阿農石裝的家裝團隊已趨近穩定,未來我們還將不斷吸納技術、生產、業務方面的專業人才,建立更為強大的服務團隊。”
此外,產品的標準化規格化,是行業通向終端的必要門票之一。目前行業流通的產品形態多為大板,一定不適用于終端。推動產品規格化、提升成品品質,不斷突破技術、工藝,是眼下行業應走的道路。
標準化的同時,個性化定制化或將成為業主的真正消費動力。二十多年的異型技術積累,讓三盛石材在家裝方向中走出了專屬三盛的私人訂制道路。三盛石材常務副總經理黃江婷表示,“我們非常看重異型生產,并不斷在突破技術瓶頸。憑借著多項外觀設計專利證書,讓我們在面對客戶時,也更有底氣與信心去滿足差異化需求。”
編后語
2018年,中美貿易戰再度打響。蘋果CEO庫克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發表演講,“1+1=3,大家應該努力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爭奪一塊蛋糕。”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正在迷茫探索期的石材家裝行業。
正如其所說,轉型家裝的路途中不應只將眼界放于同行,使用各種商業手段獲取當下利益,而是共同努力拓寬消費者群體,搶占更多潛在消費者市場,才是行業發展該走的正道。行業先驅已經覺醒,對同行、對市場鏗鏘有力的聲音已經發出,而能否牽一發而動全身,真正讓石材飛入尋常百姓家,未來的命運,攥在他們每一個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