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4月13日美國打擊敘利亞的“戰斧”導彈降落,國際原油價格出現了立竿見影的變化。布倫特原油當日跳漲逾2%,觸及每桶56.08美元的一個月新高,同時這也創下了2014年來的新高;美國WTI原油亦漲逾2%,觸及每桶52.94美元的一個月高位,這是其自去年7月以來最大單周漲幅。
戰爭和石油這一全球第一大宗商品總是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敘利亞局勢直接帶來原油市場的變化亦在情理之中。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的數據,2016年敘利亞原油日產量約在3.5萬桶,部分是其他石油液體產品,在全球產油國中排名排名第66位,僅占全球產量約0.04%。事實上,2008-2010年間,敘利亞的原油日均產量曾達到40萬桶,但因軍事沖突以及受到經濟制裁,該國產量直線下滑。在這個全球最重要的石油產區——中東,與另一些產油大國相比,敘利亞充其量算是一個“邊緣國”。
這一占據區區0.04%的產油國對于全球油市帶來的影響會有多大,影響又會持續多久?
來看敘利亞的地理位置:盡管該國的原油產量還不及古巴、新西蘭和巴基斯坦,但其地理位置卻很關鍵,臨近的都是主要中東產油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第二大產油國伊拉克與敘利亞接壤,另外兩個重要的產油國沙特和伊朗也與敘利亞在地理上接近。
另外不能忽視的是,在中東產油國之外,敘利亞形勢的背后是俄羅斯與美國兩個大國之間的角力。東證期貨就曾表示,敘利亞雖然不是重要的產油國,但是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使其成為了各方角力的地點。敘利亞內戰早已不是其國內矛盾,而是美國與俄羅斯以及沙特和伊朗所進行的代理人戰爭。從過往看,美國對敘利亞發動襲擊也不是第一次,只是在當前時局之下,美國與俄羅斯關系持續惡化的情況下發生,市場因此擔心美國與俄羅斯之間會發生正面的武裝沖突。
從地理位置以及牽涉國看,不能說敘利亞對于原油市場來說不重要。但另一方面,從歷史看,“邊緣國”的地緣風險,事后都被證明影響較為微弱。根據東方證券的統計,幾次深刻影響油價的地緣風險,都與核心國有關。例如,1973年發生的中東戰爭、1979年發生的兩伊戰爭、1990年的科威特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以及2011年“阿拉伯之春”,都曾使得國際油價出現過大漲,上漲幅度從300%以上到20%不等。
與此同時,不是所有的戰爭都能顯著助推油價。例如,2001年發生的阿富汗戰爭、2014年的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2014年及2017年美國空襲敘利亞,都未能使得油價出現明顯上漲。東方證券的分析認為,這其中也要注意一個大的供需背景:2014和2017年,全球原油都處于過剩時期。
敘利亞緊張形勢出現,各家券商紛紛對原油市場可能的變化做出點評。
廣發證券表示,供需基本面加之市場風險偏好,可能會對原油形成中期提振,短期內中東的地緣政治事件則可能助推油價加速向上。
中信證券的基本判斷則是,短期內或有影響,但基本面不支撐當前高油價持續。原因在于,敘利亞局勢的惡化是美俄在敘利亞多年武裝對峙的進一步升級,但預計美俄就敘利亞問題發生直接軍事對峙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油價將重回供需主導的趨勢。而當前的基本供需形勢是:美國油氣強化了全球原油供給,原油市場競爭加劇,油價難以長期維持超過70美元以上的高水平。
東證期貨的觀點否認了一般性地緣政治風險對于油價的持續性影響。該機構認為,不能導致供應出現中斷的地緣政治風險不是真正的風險。因為其不具有可持續性。持續性上的核心驅動因素仍是來自于基本面的改善,而在當前環境下地 緣政治風險對油價的推升作用之所以較為明顯,是因為去庫存一直在進行。東征期貨認為,需求強勁仍是背后的主因。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向經濟觀察網表示,接下來敘利亞形勢如果沒有進一步惡化,動蕩僅限于國內,不會對油價產生有更大的影響,影響的時間也很快就會過去,但如果沖突在接下來外溢,則需要進一步觀察可能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