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在供給側改革的驅動下,機床行業一直呈現低迷態勢。2017年雖然有回暖的趨勢,但大而不強仍然是現階段的行業現狀,行業急需自主創新。
機床行業素有“工業之母”的美譽。所謂,“工業水平看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水平看機床”,足以看出機床行業在制造業中的地位。但是,從“中國是世界第一機床生產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高端機床進口大國”的現狀來看,我國機床行業實則大而不強。
從大環境看,我國機床工具行業2017年的表現是超過預期的,有著回暖的趨勢。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分析,2017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前三季度產量:金切機床57.81萬臺,同比增幅7.49%,其中數控機床18.91萬臺,同比增幅0.49%;金屬成形機床23.84萬臺,同比增長0.69%,其中數控機床2.13萬臺,同比增長15.51%;機床數控裝置18.55萬套,同比增長33.82%;金屬切削刀具75.18億件,同比增幅17.58%。但是好產量不一定意味著好質量,更不一定代表了我國機床制造水平。
我國成立至今,國內的高端數控機床基本上都是從依賴進口。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就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控機床進口國。雖然我國不斷加大對高端機床的研發投入,但國產機床精度和使用壽命遠遠達不到世界同類水平。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在主要功能零部件上的技術落后。盡管,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國內的機床已經能夠實現大部分的功能,但是性能上,和進口機床相比,則相去甚遠,使得“形似神不似”。機械零部件的性能直接影響著機床的精度。高端數控機床需要數控系統和伺服驅動實現精確控制,和有百年技術沉淀的歐美日廠商相比,中國在高檔數控系統及伺服驅動控制方面的落后直接制約了高端機床的發展。同時,我國也缺乏加工、材料、刀具等基礎研究。
從市場環境來看,我國的中低端需求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高端機床的研發又需要龐大的資金力量支持。即使偶爾需要用高端機床,中小制造企業會選擇委托加工這種形式。而買得起高端機床的國有企業,卻將外資品牌作為首選。因此,中國的機床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大多生產中低端機床,就能賺得盆滿缽滿。而幾個國企巨頭,雖然有資金的支持,但是卻始終不能撐起中國的高端機床市場。2017年,他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2017年11月10日,由于先后共有八只債券違約以及銀行貸款大面積逾期,大連機床最終在供給側改革浪潮中走向了破產。同樣,國內另一機床巨頭,沈陽機床也債務纏身,運營情況不甚樂觀。2015和2016年,沈陽機床已連續兩年凈利潤虧損,而營業利潤的虧損則早在2013年就開始了,靠著大規模的固定資產處置、債務重組和政府補貼等營業外收入才維持凈利潤為正數。然而沈陽機床卻和大連機床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2017年11月,沈陽機床向其股東沈機集團剝離了虧損資產,并且與361家供應商簽署了《債權債務豁免協議》。更早些時候,5月2日,沈機集團與沈陽市政府和建設銀行簽署了100億元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沈機集團業務整合提供資金支持。同時,i5智能機床的業務注入,更是為沈陽機床帶來了新的活力。因此,沈陽機床才能在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7.82億之后,預告2017年全年盈利5000—7000萬元,擬實現扭虧為盈。
筆者認為,中國機場行業的現狀,其實也是中國制造業的寫照。中國的機床行業要改變當前的局面,僅僅依靠資本運作和國家支持是不夠的。全行業需要的是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的議價能力。換句話說,中國的機床行業,需要更多像“i5智能機床”這樣的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