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新11月13日報道,內蒙古開始內查大型基建項目融資:總投資規模高達300億元、開工不到百日的包頭地鐵項目于本月初被叫停,理由是中央認為300億的巨額資金與包頭財政收入規模不匹配,希望將資金更多地用于支持企業發展。
與此同時,多位銀行業及監管人士還透露,內蒙古省會城市呼和浩特的3、4號線地鐵項目,以及呼和浩特到鄂爾多斯的高速公路項目也被叫停。三個項目涉及投資超過500億元。
據此,有業內人士判斷,未來,中央對地方軌道交通項目既要考慮技術,又要考慮金融風險,審批將趨嚴趨緊。
近年來,更多的三四線城市開始規劃或者申報自己的地鐵項目。目前,咸陽、銀川、西寧、揚州等城市的地鐵規劃已經進入申報流程,等待國家發改委批復;唐山、保定、煙臺、株洲、九江等城市正在加緊制定地鐵規劃方案;另外,提出地鐵建設設想的還有秦皇島、滄州、綿陽、南充等城市。
有中部城市發改委人士認為這是一個“風向變了”的信號,有學者認為,地鐵是大運量交通方式,建設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益是次生的,地方政府把建設地鐵作為刺激經濟的方式,實際上是本末倒置。
對于此事,經濟觀察網于11月16日發表評論文章,稱這是決策者們嗅到了基建熱潮下隱匿的金融風險。
以下為經濟觀察網文章全文:
包頭地鐵被發改委緊急叫停之后引起了各地方政府的警覺,在城市大拆大建的背后,中國是否已經到了要警惕這種基建熱潮下隱匿的金融風險?很顯然,決策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現象。
2016年9月1日,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的《關于印發包頭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2年)的通知》顯示,包頭市正式成為全國建設軌道交通的第43個城市。項目規劃六條線路,總長度182.5公里,近期建設項目總投資為305.52億元,采用的也是目前最為流行的PPP模式。
然而,時隔一年,剛剛動工三月的包頭地鐵項目為什么就被緊急叫停?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是有來自更高層政府的一些意見,建議該項目應審慎建設。接下來,由包頭地鐵項目引發了一批各地軌道交通類基建項目停工的高潮,原來已經獲批的項目,很有可能在今后被叫停或延緩。
通過這些信息的梳理,可以判斷出以往“大干快上”的地方軌道交通基建熱,在中國被按下了暫停鍵。
地方政府建設軌道交通,上馬一些大規模基建類項目,是與當地實際情況、財政收入的匹配度、以及所采用的PPP、借貸等金融杠桿三點密切相關的。中國高層之所以叫停這股投資“基建熱”,就是為了防止地方財政風險的進一步加劇,尤其是當地方財政收入和基建需要的資金總量不匹配、甚至完全背離的一些項目。
在一些地方大規模搞基礎建設,本身是否需要?當前人口規模下是否有必要上馬基建類項目?有沒有必要采用PPP模式以及銀行借貸等形式去籌措資金?這背后與中央高層所講的,“搞活實體經濟、降杠桿、化解金融風險”的整體調控思路是一脈相承的。
此次包頭地鐵項目被叫停背后,明確傳達出中國決策層對基建財政政策調控的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