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近來有23個省份發布的總計約45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度,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l...
針對近來有23個省份發布的總計約45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度,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李樸民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投資刺激計劃”不是一回事,不具有可比性。李樸民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全社會以貨幣表現的制造和購置固定資產活動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既包括政府投資,也包括民間投資,還有外商投資等其他投資。它與GDP一樣,是一個總量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增量的概念。所謂“投資刺激計劃”,是在特殊時期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增加政府投資的規模,來拉動內需、穩定增長。
據悉,2008年實施的“4萬億”計劃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產生的沖擊而臨時推出的舉措,主要是用于基建、保障房建設、汶川地震災后重建、社會民生等。民生證券研究院PPP研究中心負責人朱振鑫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08年的“4萬億”屬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量,而“45萬億”是地方政府每年例行的工作安排,是一種常態的存量。
“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布數字,2016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65萬億元,同比增長7.9%。如按照這一速度,2017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會達到65萬億元左右,與一些媒體報道的23個省份今年的投資可能達到45萬億元是基本匹配的。”李樸民說。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李樸民表示,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必須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加大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的工作力度。
“要切實從滿足需求出發,從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著手,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增加有效供給,堅決防止形成新的過剩產能和盲目重復建設。”李樸民說。
相關閱讀:發改委:不能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國家發改委1日就《“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樸民會中表示,2017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會達到65萬億左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不能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要堅決防止形成新的過剩產能和盲目重復建設。
李樸民表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形成。截至去年底,我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分別達到2.2萬公里、13萬公里和3800公里,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超過2200個,這些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天然氣管網加快發展,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得到很大改善,交通出行質量和服務范圍不斷提升和拓寬。
李樸民表示,2016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65萬億元,同比增長7.9%。如按照這一速度,2017年全國32個省級單位(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會達到65萬億左右,與一些媒體報道的23個省份今年的投資可能達到45萬億是基本匹配的。所謂“投資刺激計劃”,是在特殊時期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增加政府投資的規模,來拉動內需、穩定增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有,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必須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加大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補短板的工作力度。要切實從滿足需求出發,從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著手,從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著手,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增加有效供給,堅決防止形成新的過剩產能和盲目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