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6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6.7%左右,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元,CPI(消費價格指數)溫和上漲2%,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71%,GDP能耗下降了5%左右…...
2016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6.7%左右,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元,CPI(消費價格指數)溫和上漲2%,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71%,GDP能耗下降了5%左右……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1月10日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用一組數據說明,2016年中國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的發展,“十三五”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多位專家分析稱,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的效果顯現,供需關系逐步改善。物價缺乏大幅上漲的基礎,工業產品價格也難以持續回升,接下來在穩增長的同時會更加重視結構性改革。
經濟總量突破70萬億
徐紹史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有序地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GDP增速都是6.7%,預計全年也在6.7%左右。
徐紹史稱,預計2016年國家的經濟總量會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增量大約是5萬億元,這個增量與五年前年增長10%的增量基本相當,相當于1994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也是突出的。
徐紹史說,最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報告,德國之聲網站刊發評論文章稱,2016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速貢獻了1.2個百分點,美國和歐洲分別是0.3和0.2個百分點。按此比例,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30%。從2009年首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貢獻國以來,持續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充足的動能。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根據此前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和增長中心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6》,中國在2020年按匯率法計算的人均GDP接近或達到目前高收入國家組的下限,GDP總額可能接近或者達到美國的水平。
德意志銀行高級策略師劉立男表示,分析中國經濟不僅要看GDP增速,在生產能力下降、消費提高、房地產投資增長放緩等情況下,更需關注其結構性變化。應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宏觀經濟的不平衡性;加強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和正規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逐步消化存量債務,減少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債務負擔。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中國經濟在2016年企穩,這種趨勢會在2017年延續。隨著需求提升,通縮壓力將繼續緩解。價格的改善則有助于增加企業利潤、減輕債務負擔,并使民間投資企穩甚至適度復蘇。
CPI溫和上漲
1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6年12月及全年CPI和PPI數據。12月份,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1%,略低于預期。2016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2015年擴大了0.6個百分點。
關于接下來的價格走勢,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2017年一季度豬肉價格下行周期可能結束,之后有所回升。受供需因素和投機行為的影響,目前部分地區豬肉價格已經出現大漲。冬季天氣變冷影響蔬菜生產種植,年末消費旺季到來,蔬菜、水果、肉類以及水產品價格都可能上漲。前期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對CPI形成支撐,大宗商品和原油價格上升,工業產品價格回升,工業領域產品價格上漲逐漸傳導至消費端,帶動核心CPI上升,形成物價上行周期。
連平認為,由于宏觀經濟緩中趨穩,貨幣政策基調擬為穩健中性,相關政策在穩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結構性改革,不會輕易采取過度刺激舉措。在供求關系和投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供需偏緊的食品價格可能出現快速上漲。預計未來CPI同比小幅上漲。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關于貨幣政策立場提出了“中性”的表述,更多的是針對防范資產價格泡沫和降低金融風險,金融去杠桿客觀上會收緊貨幣環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脹上行。
章俊認為,伴隨著央行加強宏觀審慎監管以及金融大類資產的去杠桿,同時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導致外匯占款下行壓力加大以及央行大幅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空間受到擠壓的背景下,今年M2增速的放緩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從貨幣條件層面抑制通脹水平的上升, 因此央行也無需采取類似加息等額外貨幣緊縮措施。
PPI快速增長不具備持續性
2016年12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5.5%。2016年PPI同比下降1.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0%。
分行業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煤炭開采和洗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業價格同比分別上漲35.0%、34.0%、19.7%、17.1%和16.6%,漲幅比上月分別擴大12.8、5.4、13.5、4.5和7.6個百分點,合計影響PPI同比上漲約4.2個百分點,占總漲幅的76%左右。
PPI環比漲幅擴大的原因,繩國慶分析,一是受匯率波動等多因素影響,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部分工業品出廠價格;二是工業生產和市場需求穩定增長,去產能、去庫存政策的效果顯現,供需關系逐步改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穩增長效果已經顯現,企業的效益好轉,制造業和民間投資回暖,經濟企穩的態勢顯現出來。PPI從2016年9月到12月份增長迅速,從0.1%增長到5.5%,一方面是去產能工作對上游產品的產量和供給減少,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和民間投資的恢復,使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供求關系快速轉換。
但是,張立群表示,PPI的迅速上漲并不具有持續性。產能規模還是相當大的,在市場價格影響下產量增加的能力很大,而需求方面,并不是強烈持續的擴張需求,而是使得需求平穩恢復。從未來走勢來看,需求恢復的態勢越來越平緩,供給恢復的態勢會越來越明顯,所以未來的供求關系會向著平衡的方向發展。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也認為,2017年社會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狀況沒有改變,物價缺乏大幅上漲的基礎。從工業品價格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大幅反彈的動能不足,我國產能過剩問題仍比較突出,價格難以持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