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到地球上最堅硬的材料,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都是鉆石。鉆石的名字來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牢不可破”或“無敵”,英文里這個詞的意思是&l...
提到地球上最堅硬的材料,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都是鉆石。鉆石的名字來來源于希臘語,意思是“牢不可破”或“無敵”,英文里這個詞的意思是“堅硬的東西”。鉆石的硬度賦予它無以倫比的切割能力,而且它還具有高“顏值”,這使得鉆石在千百年的時間里一直備受推崇。現代科學家們已經花了數十年時間來尋找更加廉價、堅硬和更實用的替代品,每隔幾年就會有新聞爆出:創造了一種新的“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但是這些挑戰者真的成功了嗎?
雖然說鉆石光彩奪目,但本質上來講,它僅僅是一種特殊形態或稱為碳的“同素異形體”。碳家族有幾種同素異形體,包括碳納米管、無定形碳、鉆石和石墨。所有這些物質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但是他們之間的原子鍵類型不同,從而導致不同的材料結構和特性。
每一個碳原子的最外層都有四個電子。在鉆石中,這些電子與其它四個碳原子共享,形成非常強大的化學鍵,造就了鉆石非常堅固的四面體晶體結構。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致密的結構使得鉆石成為地球上最堅硬的物質。
到底有多堅硬?
硬度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特性,這往往決定了它們的用武之地在何處,但是硬度又很難定義。對于物質來說,劃痕硬度用于衡量物質硬度,用另一種礦物劃過物質表面,根據劃痕確定該物質的軟硬。
還有幾種測量硬度的方法,通常使用儀器來將材料表面局部塑性變形,塑性變形的面積與壓力載荷的比值用來比較被測材料的軟硬。材料越硬,比值越大。維氏硬度也是根據壓痕單位面積上的載荷來計算硬度值。所不同的是維氏硬度試驗的壓頭是金剛石的正四棱錐體。
低碳鋼具有的維氏硬度值約為9GPa,鉆石的維氏硬度約為70–100GPa。鉆石的耐磨性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今天世界上70%的天然鉆石都用來制造用于切削,鉆井和磨削,或作為磨料磨具添加劑等工具的耐磨涂層。
鉆石也不是完美的,雖然它很堅硬,但也非常不穩定。當鉆石在空氣中加熱到800攝氏度以上時,其化學性質發生改變,這會影響其強度而且能讓它與鐵反發生應,使得它不適合于加工鋼。
這些方面限制了它的應用,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新的、化學穩定性強的、超硬材料作為替代品。更好的耐磨涂層能夠讓工業工具減少更換磨損零件,延長其使用時間,以及降低對污染環境的冷卻劑的需求。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鉆石的幾個潛在競爭對手。
氮化硼
合成材料氮化硼,誕生于1957年,與碳類似,它也有幾種同素異形體。立方氮化硼(c-BN)與鉆石具有相同的晶體結構,但它不包含碳原子,而是由硼和氮原子構成的晶體結構。立方氮化硼具有化學和熱穩定性,目前,作為超硬機械工具涂層,主要用于汽車和航空工業領域。
但是,目前立方氮化硼充其量只是世界上第二堅硬的材料,它的維氏硬度約為50GPa。纖鋅礦氮化硼(w-BN)最初被認為比鉆石更堅硬,這個結論是基于理論模擬的結果(預測它的壓痕強度比鉆石高18%)。不幸的是,w-BN在自然界中非常稀有,而且很難開發出足夠的量來進行實驗測試這種主張。
人造鉆石
有關人造鉆石的報道,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不絕于耳,因為晶體結構不同,所以它比天然鉆石要硬。人造鉆石的制造方法是,將石墨置于高溫高壓環境下,其碳原子會重新排布從而形成新的鉆石,但這個過程非常耗時而且價格昂貴。另一種制造方法是,從加熱的烴類氣體中提取碳原子,但是這種基材的用途有限。
人造鉆石是多晶結構,是一種由幾微米到幾納米大小的微晶體和“晶粒”結晶聚合而成的多結晶鉆石。與大多數用于加工首飾的大的單晶體結構不同。晶粒尺寸越小,晶界越大,材料也就越堅硬。對于人造鉆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它的維氏硬度高達200GPa。
Q-carbon
最近,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新形態的碳,不同于其它的同素異形體,這種材料比鉆石還硬。這種新材料是用高能快速激光脈沖將非晶碳加熱到3700°C,然后迅速冷卻或“淬火”,形成微米大小的鉆石,由此得名“Q-carbon”。
科學家們發現Q-carbon比類金剛石膜(一種無定形碳,與鉆石的特性相似)的硬度高60%。這讓科學家們很期待Q-carbon和鉆石的硬度較量結果,雖然這仍需實驗證明。Q-carbon有些獨特的性質,它具有磁性,哪怕暴露在較低的能量下,它也會閃閃發光。但是,到目前為止,它只是用于常溫常壓下生產微小人造鉆石的一個中間步驟。這些納米鉆石尺寸太小沒法做成珠寶,但作為切割和拋光工具的廉價涂層材料卻是理想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