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人不缺爆品意識,本土企業老板做夢都在想如何把產品賣爆了。中國人缺少的是開發爆品的能力,包括爆品專家在內,都不知道如何弄出一款爆品。一件好產品要具備三個元素:真,善,美,而這些中...
中國人不缺爆品意識,本土企業老板做夢都在想如何把產品賣爆了。中國人缺少的是開發爆品的能力,包括爆品專家在內,都不知道如何弄出一款爆品。一件好產品要具備三個元素:真,善,美,而這些中國企業往往達不到要求。一、產品只是一個結果
先說一件陳年往事。1997年,我申請破格教授。評委中有一教授提問,你認為企業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當時我覺得這問題問得太突然,也太簡單,隨口說了句“不知道”。那位教授鄭重其事的告訴我,是產品。我心想,傻瓜都知道。
產品是企業中的一件事嗎?產品是企業中各種事情的一個結果。你還不如告訴我,利潤最重要。想必那位教授知道德魯克這個人,不敢說出這個話。德魯克說過,利潤只是一個結果,利潤甚至不是一個目標。
所以,爆品是一個結果,不能拿結果直接來說事。
按照德魯克一貫的思維方式,你得首先告訴大家,中國的大多數企業,為什么做不出好產品?為什么做不出性價比叫絕的產品?障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你再告訴大家應該如何針對原因,克服障礙,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爆品大師那里,似乎中國人缺少的是爆品意識,似乎只要把觀念一轉變過來,爆品就產生了。
中國人喜歡說這么一句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我總覺得這句話說反了,一個人要是沒有在一個領城中堅持十幾年艱苦卓越的努力,不可能有什么見解的。這是德魯克說的話。一個人只是想到了而做不到,等于不知道。這是王陽明說的。
中國企業家真的缺爆品意識嗎?他們中的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如何生產出一款適銷對路的產品;每天盤算和琢磨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產品引爆市場,紅遍天下。所謂一招鮮,吃遍天。
對這些老板而言,他們真正的剛需,高頻,痛點,就是生產出一款爆品。求之越切,痛之越深。
二、好產品的三個元素:真,善,美
我再給大家講一件陳年往事。本科我是學生產管理的。我學習過紡織、機械、冶金、電力、化工、船舶、食品等傳統產業的作業過程和工藝流程。
研究生是學研發管理的,博士生是學人力資源管理的,營銷是自學的。
我有資格說,好的產品涉及到三個元素:真,善,美。
真就是真理。對企業而言,就是產品的研發能力,以及所掌握的技術與人才。包括你對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理解和了解程度。
善就是善良。對企業而言,就是把握市場需求的程度,以及為市場做貢獻意愿的強弱。
美就是藝術。對企業而言,就是藝術與文化的底蘊,以及體現在產品上的藝術美感、品味或品格。
三、“真”的不足
自從聯想提出“貿工技”的戰略道路,至今已經有30多年時間了,結果如何?眾所周知。西方人依然控制著微電子技術的研發領域。
從巴黎統籌會議開始一直到今天,西方社會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對中國的技術封鎖。
日本民間人士,都有這樣強烈的意識,要在技術上領先中國保持50年。我在北海道釧路認識一個日本人,帶我去參觀他的小木屋,說這些樹都是他爺爺種下的,不是每個日本人都蓋得起這座木屋的。他接著說,如果中國人都想蓋這么一座小木屋,全世界的樹都不夠。
從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了,生存競爭依然是這個地球上的至上法則。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過上美國人的日子,4到5個地球都不夠。忘了是誰說的。
這里沒有是非但有因果。在這種背景下,在這種技術封鎖的背景下,如果你不能像華為一樣努力,你在技術上根本沒有一席之地,無法跟人分庭抗禮。
華為《基本法》上是怎么說的?依靠鍥而不舍、點點滴滴的努力,成為世界級公司。其中包括與狼共舞、與人周旋。相比之下,爆品的思維,失之偏頗,與華為的境界及意識,大相徑庭。我們真正需要喚醒的是國人臥薪嘗膽、自強不息的意識。依靠鍥而不舍、點點滴滴的努力,強化我們的工業技術基礎。
盛田昭夫說,技術才是這財富的真正源泉。因此技術也就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誰控制了核心技術,誰就對產業價值鏈有話語權,有支配力和影響力,有議價能力。
如果我們觸摸不到核心技術,我們在這個領域就沒有資格與西方人共舞。
于是乎,諸多企業賺錢的邏輯就變得簡單粗暴,即依靠技術引進、生產線或設備引進和產品引進,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可謂“重復引進,一哄而上”。然后,通過迅速擴大產能和產量,降低成本,降低售價,提高市場份額。最終引發同質化惡性競爭而不能自拔。可以說,諸多競爭性行業,30多年來就干了這么一件事,即規模化外延擴張。
啰啰嗦嗦講了這么多廢話,就是想告訴大家,爆品的概念,迎合了繼續規模化外延擴張的企圖心。
對中國企業而言,規模化外延擴張的方式已經走到盡頭。也許爆品能使外延擴張得以延續。那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不是根本性的,方向性的。過多地強調保平,會使我們的企業迷失方向。
企業的方向在于擺脫外延擴張的方式,努力夯實工業技術基礎,逐漸轉向內涵式發展方式,這是正道。張維迎告誡大家,不要利用人性的弱點掙錢。
過去的時代,我們可以靠爆品或制造爆品,圈住經銷商和零售門店網絡,迅速形成強大的工商聯盟,形成并深化工商之間龐大的一體化關系體系。
可口可樂的案例,充分證明這一點,工商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可以持續的。可口可樂公司用30%的銷售收入,去影響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為100年前喝可樂是時尚,100年后喝可樂還是時尚。大規模的工商合謀關系,由此建立并得到強化。
現如今,已經是互聯網時代了,市場爭奪的重心,從經銷商轉向消費者。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供求一體化關系很難維持。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天然的對立,這就是生產的效率與消費的效用之間的對立。爆品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
企業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工業化以來的產品思維,即通過標準化的手段,把產品原型變成機器可以加工的商品,然后量產量銷。
企業必須站在消費者主權的立場上,依靠組織與管理能力,成為產業價值鏈的組織者,和產品與服務的采購者。
這就意味著企業必須要有控制技術和掌握技術的核心團隊,由此才能整合供應鏈網絡的力量,搭建第三方技術和第三方產品平臺,才能持續為消費者生活方式中的某個部分做貢獻。所謂跨界。
否則,企業只能在消費者生活的表層上,或在無關緊要的缺乏技術含量的方面,構建一個商務型的社區。這樣我們就能解釋,現在很多火爆的社區商務,為什么都集中在倒買倒賣的層面上。
除此之外,有點技術含量的社區,差不多也就是集中在嘀嘀打車這一類的軟件產品上,或者像小米手機這樣的供應鏈非常開放的產品上。
四、“善”的障礙
“善”就是善待消費者。中國企業更多的是產品代言人,而沒有消費者代言。沒有人為消費者代言,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對企業各部門說話,站在消費者立場上對企業說“不”。
這肯定不是企業的本意,不是一個有良知和良心之人的本意。何況市場導向的觀念已經流行了很多年了。用得上古人的一句話,非不為也,不可為也。
到底是什么障礙著企業不這樣去做呢?是工業化以來,產品經濟的思維以及大量生產方式,障礙著本土企業去善待消費者。受早期工業化及產品經濟思維的影響,企業努力開發產品原型,然后借助于工業標準化的手段進行量產量銷,謀取規模經濟收益。
中國很多企業老板不明白的是,工業化早期的這種思維和做法的有效性,是有歷史條件的。這就是不成熟的市場和成熟的產品。
企業只需要把成熟的產品,經過老百姓生活檢驗的產品,拿來進行規模化生產,以降低成本和售價,就可以打開大眾消費市場,獲取規模收益。
在西方,早年的一些企業老板,會努力挖掘人類歷史上積攢下來的那些精品,如鍋碗瓢盆,桌椅板凳,服裝鞋帽,把它作為工業產品的原型,借助于工業標準化的手段,以機器代替人力,進行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和售價。
那時的老百姓或消費大眾,對皇親國戚,達官貴人,殷實人家使用的東西心儀已久,就是沒有錢購買。他們的消費或需求是不成熟的,對廉價的工業品保持熱誠的態度。
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本土企業也遇到了這樣的黃金時期。只要依靠簡單引進,包括引進產品,引進生產線,就可以規模化量產量銷,獲取利潤與財富。
可是好景不長,消費者越來越挑剔了,市場成熟了。他們追捧的不再是廉價的工業品,降價促銷對他們來講已經很麻木了,除非你不要錢,我會考慮考慮,要不要去用用你的產品。如果是386,486這樣的電腦,白給我都不要,懶得去拿。免費送到家,我都嫌沒地方放。
消費者需要的是生活方式,需要的是能夠滿足生活方式需要的產品與服務。
一句話,今非昔比,企業面對的是,成熟的市場和不成熟的產品。面對這種迅速逆轉的環境,面對這種急轉直下的形勢,大部分企業是束手無策的。
專家學者在說什么市場導向,顧客是上帝,已經沒用了,沒人聽得進去了。誰要斗膽跑去企業,講科特勒那套東西,準被人哄出來。
其老板一定會說少廢話,要不你來干干,我這大規模的生產線,怎么轉向市場導向?
專家學者也得活下去啊,他們也得要掙錢養活呀!真有聰明的專家學者,腦子終于轉過彎兒來了。發現小米干的不錯,手機都賣爆了。這些專家學者,終于找到了這個歷史時期的課程賣點,這就是“爆品”。
什么是“爆品”?就是可以大規模引爆市場的產品,就是可以繼續量產量銷的產品。
這是在大”量生產方式條件下,企業家們聽得進去的話。對這些傳統大叔來說,只要保持產品經濟的思維,只要保持大量生產的方式,那么我們也來玩玩爆品吧!一時期爆品的概念甚囂塵上。
中國人玩概念的能力很強,既然有人已經叫響了爆品,那么我就叫別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我就來一個極致、尖叫、無敵,怎么樣?反正在《康熙詞典》中,有的是這類吸引人眼球的詞兒。反正有人說過,互聯網經濟就是眼球經濟嘛。把人思想搞亂,又不是我一個人造成的。
周鴻祎終于忍不住了,別把爆品說的天花亂墜,我告你們就三個概念,高頻,剛需,痛點。按理說,爆品的故事應該結束了。所有傳統大叔都應該認真去思考這三個概念。
這三個概念講的多精準,多簡約。你只要踩住這三個點中的任何一個點,你都有機會活下來。如果這三個點你都踩中了,自然就是爆品。全世界有多少人都在思考這三個點呢?我告訴你,不計其數。那又有多少大規模生產的企業踩中了這三個點呢?我告訴你,寥寥無幾。結論由此得出,你沒必要在這浪費時間。
這里不是你的出路,這里沒有你通向未來的大門。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我已經從很多角度,在很多場合,講了很多遍了。規模化的生產與多樣化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已經深化,不可能在產品的表層概念上,予以有效的調和。必須在產業結構及其組織方式的深層次上,進行系統的調和或緩解。
世間事就是那么奇怪,一旦有人追捧爆品,別人,更多的人心里就癢癢。萬一,萬一呢?萬一人家找到了爆品,那我不就虧了嗎?
這是一種什么心理?這種心理可以在旅游景點購物的情景下看到。有一本書似乎能解釋這種心理狀態,這就是法國人寫的一本書《烏合之眾》。這是一本學術著作,譯者或出版社也許受標題黨的影響,起了這么一個扎眼的書名。
周鴻祎實在忍不住了最近,又出來講話。明確告訴大家小米手機占了一便宜。用互聯網的手段直接連接消費者。省去了,渠道和門店以及由此發生的各類廣告宣傳促銷費用,還有人工費用與人員管理費用。直接把四、五千塊錢的智能手機的價格打下來,賣1999元。玩兒的還是“產品性價比”中的價格維度。
我現在手中就有兩臺手機,一臺是蘋果,一臺是小米。我想通過本人實際使用,感知一下小米手機的功能,是否比蘋果更為強大?感知一下,在產品的真善美三個維度上,是否有超越蘋果的實質性的內涵?我可以誠實的告訴你,沒有。相反,小米手機讓我著急的次數更多一些。比如,在攝像的條件下,它會熱得發燙。不過看在錢的份上,我覺得小米的手機似乎更劃算一些。
周鴻祎是大師級人物,他所講的是真知灼見,簡約而不簡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比起工業4.0來講,利用互聯網來連接廣大消費者群體,似手更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價。所謂“去中介化”。
然而,從創造價值或創造物質財富的角度看,中國企業更應該在產品的功能和品質上下功夫。通過提高產品的有用性及其使用價值,來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尤其要關注,通過提高產品的性能和品質,來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這是另外一些專家學者倡導工業4.0的原因和理由。
這是兩種并行不悖的正確的思維,至少比起爆品的概念來講,它是正確的思維,代表了未來的方向。
連接或協調這兩種并行不悖思維的概念,就是基于互聯網的社區建設。我強調的觀點是,利用互聯網去構建與深化“供求一體化”的社區關系,去深化消費者社區的數字化生活內涵。從而促進新的產業組織方式的形成,以及產業價值鏈生態的形成。在這過程中,有的放矢的改進和提高我們的生產技術基礎,逐漸地導入工業4.0的概念。從由淺入深,由點到面,去提高我們的產品品質和性能及使用價值,逐漸豐富或改善消費者社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體驗。
而不是簡單的利用互聯網手段去中介化,停留在降低中介成本的水平上。我們知道,在那些競爭性行業中,中介的成本和費用或利益空間已經很小了。我擔心,僅僅停留在去中介的概念上,會引發進一步的惡性競爭,其結果,要么利用資本市場燒錢圈用戶。要么倒逼供應鏈,劣品驅逐良品。
當然,更不能利用互聯網,去制造什么噱頭或制造什么爆品。
我們必須徹底放棄產品的思維,學會利用互聯網手段,去構建供求一體化的社區,走進需求鏈,走進顧客的生活方式。換言之,我們要把注意力轉向經營社區,而不是經營產品。我們不要作賤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作賤了老天爺賦予中國人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以說本土企業,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沒有強烈的意愿和足夠的能力。
有了互聯網手段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弄清楚顧客的生活方式及需求。而是如何通過去中介化,來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到頭來我們在產品的“善”這個維度上,還是得不到長足的進步。是謂背道。
互聯網只是一種手段,任何手段,工具和方法都應該為目的和意圖服務。在爆品的意圖下利用互聯網,不可能走出工業化的未來之路,也不可能使互聯網變成人類美好的生活狀態。
早在互聯網問世以前,那些優秀公司及其成員就有強烈的愿望,去了解消費者是怎么使用產品的,是如何利用他們的產品構筑生活方式的。
他們知道,目標消費人群是怎么消費土豆脆片的,知道有多少人是先吃完整的,有多少人是先吃碎片的。
他們知道,有多少人喝可樂是放冰塊的,有多少人是不放冰塊的。
他們知道,大部分人一把牙膏用幾個月以后才會更換。有多少家庭牙膏蓋是找不著的。
他們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少雙襪子,有多少雙襪子穿了多久,有多少雙襪子是配不上對的。
他們知道自己是專業公司,是專業人士必須擁有專業的知識,必須在組織形態上,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舍的努力去積累專業知識。這樣才有可能使企業與消費者共同成長。
這些公司所掌握的需求知識,以及有關消費者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識與專業程度,超出我們想象。相比之下,本土企業有關需求知識的貧乏與專業程度的低下,也是超出我們想象的。講個故事就明白了。
有企業售后服務人員,特地打電話給我,先問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問題,當確認我叫什么,什么時候買了他們一臺什么樣的空調之后,開始給我提供所謂的服務。即提醒我冬天來了,如果打算停止使用這個空調的話,建議用專門的外罩,把空調罩起來。如果外罩找不到了或丟了的話,可以向他公司再買一個……弄得我哭笑不得,只能說聲謝謝,把電話掛了。
企業必須務實,通常不會做這種表面文章。只能說明一點,他們缺乏需求知識,缺乏把握市場需求方面的專業。
我可以大膽的推斷,即便有了互聯網這種有效的工具,這類公司也不會有意識的去提高對市場的認知,提高對需求的專注化程度和專業化程度。
自然的結果就是,利用互聯網去中介化,降低或省去中間成本費用,然后,繼續進行規模化量產量產。
五、“美”的迷失
“美”指的是美觀設計。在物欲橫流的現實世界里,我們真的不知道什么叫美。我曾經見過一老哥,五大三粗的身材,居然穿著一件短款的貂皮大衣,而且還是咖啡色的。就像白云大小姐說的那樣,有錢。不買好的就買貴的,有錢就是任性。
有錢人炫富,沒錢人追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也就隨之改變,導致審美上西風東漸。當一些西方人羨慕中國姑娘的時候,一些中國姑娘卻刻意模仿“洋妞”。
改革開放之初,打一塊小牌子,打著“上海服裝”,“上海裁縫”就能做生意。現在你要不寫草尼瑪,不弄一點寒潮和風,無人問津。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我們在美學領域都已經迷失了自我。
看看外國人在干什么?他們處心竭慮地對中國人的審美情趣施加影響。從概念車,卡通人物,到T型舞臺,再到各種獎項的評判。讓中國的消費者趨之若鶩,讓中國的設計師樂此不疲。
他們會花重金選拔和培養模特,再花重金選拔和包裝設計師。然后在T型舞臺上閃亮登場,并且借助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在這一聯串的動作背后,存在一個龐大的利益聯盟。
誰都明白,這是一個圈,進圈等于進賬,出圈就是出局。這就是西方公司擅長干的事情。
絕大多數中國人是沒有讀過《西方美術史》的,骨子里也沒這種基因,只能跟風。可謂一犬吠影十犬吠聲。每當家里人看電視,看T型舞臺表演,我就緊張。勸她們不要看。她們會輕描淡寫的說,看看又不要錢,急什么呀!
假如我說,你們能不能看看明清家具,看看水墨畫,中國書法呢?她們一定會瞥我一眼,不予理睬。心想,這家伙老土了,十足的土鱉。
于是乎,為了避免被人蔑視和挨罵,我只能說,求你們了,別看了,看看確實不要錢,但是你們的審美情趣一旦改變,那是要花大價錢的。
而且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沒有結束,沒完沒了。衣服多了就得買柜子,柜子多了就得買房子。房子柜子有了就得買車子。豈止五子登科?
這就讓我想起古人子產說過的一個故事,一個人會不知不覺地掉進一個圈里,出不來。開始的時候,只是換一副象牙筷子。后來呢,就要配上玉碗,配上美酒佳肴,最后就是色聲犬馬。
我有時候很佩服西方人的思維。他們的推銷策略可謂深謀遠慮,謀定而后動。先是組成一個圈,形成策略聯盟,用系列的策略,持續而連貫地對一個市場進行滲透。有時候半夜驚醒,靜觀前后左右,似有一種莫名的感覺,我,這是在哪兒?好在有笛卡爾一句話讓我清醒,我思故我在。
感謝張明敏,讓我學會了如何處世,無論我走到哪里,我始終擁有一顆中國的心。我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懷著一顆中國心,欣賞著T型舞臺及其時裝秀,欣賞著外國人評選出來的建筑獎項,欣賞著香車美女。
據說有一家生產鞋的企業,一度他們設計的鞋非常暢銷。有領導考察這家企業,問產品研發部門的經理,你們怎么能夠設計出那么好看或暢銷的鞋?
經理回答說,大膽起用年輕人。他們設計的東西,一旦非常中我的意,當場撕毀。反之,我看了以后很生氣。別著急,到門口抽支煙,讓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返回辦公室,簽上字,準予生產,準暢銷。
“美”這個產品的要素,已經被西方公司納入到策略形態之中去了。他們對目標消費群施加的策略,是連續的,不是離散的。
他們不會圖一時的痛快,去追求爆發性的增長。他們不會暴殄天物,并企圖把一款產品賣爆了,賣到天上去。
他們會小心翼翼的在一個點上進行滲透,這個點,可以是技術(真),需求(善)或藝術(美)。一旦得手就開始延展,通過產品的迭代進行延展。揚棄一些元素,增加一些元素。不斷跟進消費者生活方式及其演變趨勢。同時不斷培育自身的能力,包括核心競爭能力,保持企業與消費者同步成長。并努力維持三者的平衡,即企業的成長,消費者的滿意和競爭者的超越。
宜家家居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他們不會背離自己的能力,以及供應鏈相關者的能力,去追逐爆品。最終讓自己暴食暴飲,暴死街頭。
他們會在與顧客的互動中,逐漸培育自己的能力,逐漸提高對消費者的滿意度,逐漸超越對手。所謂企業與顧客同步成長。這就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一樣,當你在影響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也在影響著你。
當企業變得越來越適合目標消費者的時候,其實,目標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適合于企業了,越來越適合于企業擁有的核心競爭能力了。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我們不能用爆品的思維,去思考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至少那個不是互聯網時代或社區商務時代的思維。而是產品經濟時代的思維,是工業化早期的思維,比如福特的t型汽車。甚至是農耕時代的思維,比如一招鮮吃遍天。
宜家的做法就是,通過獨特設計的能力,一步一步把顧客套牢。只要你一不小心買了宜家的一件家具,比方說,沙發。你就跑不了了,你就被套牢了。你走遍了,所有,家具商店,你都配不到茶幾,茶幾下的地毯。
你只能乖乖的回到宜家,配上他們給你設計的茶幾和地毯。
這時候你就很糾結了,要么扔掉新買的宜家沙發、茶幾和地毯,要么就下狠心,把那些不協調的舊東西扔掉,換上宜家的角柜,廳室柜,電視柜,還有窗簾和擺件。
幾年以后,從客廳到廚房,從書房到衛生間,都是宜家家居了。
六、互聯網時代的產品
繞了這么大一個彎子,我只是想說中國人不缺爆品意識,本土企業老板做夢都在想如何把產品賣爆了。中國人缺少的是開發爆品的能力,包括爆品專家在內,都不知道如何弄出一款爆品。其中的理由很簡單,我要是知道怎么弄出一款爆品,何必講課掙錢呢?我認為,爆品之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計,不值得大肆宣揚。
小米案例不能解釋為一款爆品的成功,更不能解釋為“爆品意識”的成功。雷軍在賣爆小米手機之前,壓根兒就不知道爆品這兩個字。開始的時候,他只想做一款正經一點的山寨版手機。后來在網上遇到了一群發燒友,他才有了做一款代表中國的品牌手機。
即便如此,其中暗含一個必要條件,這就是手機供應鏈是開放的。沒有這個條件,雷軍要想打造一款中國品牌的手機談何容易?這也是董明珠特別不服氣的地方。你一個干互聯網的小伙子,憑什么能干過我們做實業的?要不你開發一款空調爆品試試?
直到小米手機上市這一刻,雷軍都不敢奢想他的產品會賣爆。還一直為定價糾結,是2999元還是1999元?事成之后,他自己都覺得很詫異。曾對人表白過當時的心境,說是從未想過要在手機上掙錢,真沒想到現在掙錢了。
我相信雷軍說過這話,我也相信雷軍當時說這話是合乎邏輯的。不妨試一下,既然不想在手機上掙錢,那他想干什么?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那就是先用一款眾籌出來的手機,把這一群網友圈住。這就是后來周鴻祎總結的一條經驗,“圈用戶而不是圈顧客”。在雷軍的潛意識里,只要把這群網友圈住,掙錢是遲早的事。在雷軍的概念中,他們是朋友不是顧客。既然如此,那就按江湖中的玩法,舍命陪君子,花錢交朋友。最終咬咬牙,定價1999元,權當對朋友關系的一種投資。
雷軍可能自己都沒想到他做對了,花大力氣,連接用戶,構建關系。這才是互聯網時代的真正玩法。只有當你真正看懂了如何用產品去連接用戶的時候,只有當你真正學會了如何用互聯網社區的手段,吸引用戶參與到產品開發中來的時候,才算是把握住了互聯網時代的脈搏。
百年工業化的歷史,給我們每個人牢固地樹立了一種思維,一種產品思維。即努力開發出產品原型,借助于標準化的手段,進行工業化的大量生產。并依靠看不見的手,完成對陌生人的大量銷售,獲取貨幣并帶來利潤。從本質上說,產品是一個紐帶,連接著供求之間的勞動關系和利益關系。供應者與需求者通過產品的交換,實現了彼此的勞動交換和利益交換。
互聯網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使供應者和需求者可以直接連接起來,并不一定需要通過產品及其產品的流通與交換,實現供求一體化或供應者和需求者之間的連接。供應者完全可以運用自己所掌控的資源、關系和條件,直接為需求者及其需求做貢獻。也可以就產品開發這件事情與需求者進行合作,并在共創共享的原則下,不斷深化彼此之間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直至永遠。是謂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思維。
(本文作者介紹:管理智慧首席理論架構師、人大商學院教授、博導,最新著作《營銷的本質》。微信公眾號:管理智慧(shzb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