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經濟實力近幾年明顯增強,再加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政策引導,將為我國鎢產業加大研發和技改投入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有色金屬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原則通過,使鎢產業的科技工作者精神振奮。國家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莊志剛說, “盡管我國鎢資源豐富,但研發能力特別是高精尖技術較弱。規劃提出‘要加大技術改造和研發力度,推動技術進步;開發前沿共性技術,提高裝備工藝水平和關鍵材料加工能力’,對此我們非常贊同。”
歷經近幾年的發展,我國已逐步成為世界硬質合金和鎢絲生產大國。然而,國內鎢業“規模大但生產集中度低,產量高但產品檔次低,重復建設多但研發水平低”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鎢深加工產品的生產技術總體水平落后,重引進、輕創新,重單一技術、輕多學科高新技術的交叉,重實驗室研究、輕工程化轉化,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
搭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集中力量加強前沿共性技術開發,是我國鎢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一步。據了解,2006年,國家鎢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落戶廈門鎢業,幾年來已先后開展了多項國家級重點科技課題、國家重點技術改造工程,12項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獲省、市科技獎勵6項,申請國家專利 12項。莊志剛表示,未來兩年,廈門鎢業將大力開發高效利用鎢資源和鎢工業循環經濟相關技術的研究,重點突破鎢加工高端領域關鍵技術和裝備,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積極推進工程化轉化,發揮行業平臺作用,集成、輻射創新成果,為我國鎢材料產業技術進步、最終實現全面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提供技術支撐。努力把“廈鎢中心”建設成為專業配套、裝備齊全、控制和檢測儀器先進、工程化能力強、具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鎢材料的研發基地和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的聚集點和擴散源,有力推動我國鎢材料及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莊志剛表示,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全球鎢的消費量和鎢精礦價格將有變化,原料供應將有所緩解;隨著鎢冶煉企業產能的不斷擴大,鎢中間制品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廈門鎢業公司目前已經完成從礦山、冶煉到鎢絲材、硬質合金完整產業鏈的布局,未來在堅持做強做大鎢主業的同時,把鉬系列產品、能源新材料作為兩翼,充分發掘和應用各種資源,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公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