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企業為什么要走出去全球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193個國家,31個地區,和我國建交的有174個國家,和我國保持良性貿易的有198個國家。然而磨料磨具產品出口較多的是東南亞和歐美...

一、企業為什么要走出去
全球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 193個國家,31個地區,和我國建交的有174個國家,和我國保持良性貿易的有198個國家。然而磨料磨具產品出口較多的是東南亞和歐美市場,在這兩個地區之外,磨料磨具的出口比例仍然較少,國外市場還有很大的蛋糕要做,所以我們要走出去,為磨企帶來新的商機。
眾所周知,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許多制造業產品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這是一個可喜的成績。但客觀地說,由此不僅導致了相當嚴重的產能過剩,也給我國能源、資源、環境帶來了沉重負擔。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將對下游五金磨企造成許多不良影響,這些企業會被迫大幅降低成本,以保持利潤率。隨著原材料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五金磨料磨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感受到了成本上升的壓力。以前低成本的競爭優勢似乎一夜間徹底喪失了。成本高企,需求萎縮。要改變這種現狀,引領企業脫離產能過剩的困境,走出國門,去尋找更廣闊的商機不失為一種選擇。
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企業就必須勇敢地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并購,充分利用海外資源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還有利于有關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實現雙贏。
或者說,雖然每個企業走出去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一些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有些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市場;有些是為了把自己的產品價值鏈延伸到全球。但不管什么樣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球化、市場化這個機遇,來增強企業的全球競爭能力,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獲得最大化。
據了解,我們的周邊國家,資源豐富,有待開發。例如越南的鋁土礦資源,不但質量比國內好得多,而且儲量達一百億噸,而我國只有20億噸。不但越南,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等,相關資源都豐富得很。行內人都知道,鋁土礦除了是煉鋁的主要礦石外,還是制取高級研磨材料、砂輪的主要原料。
二、中小企業走出去有何優勢
小、弱、散是我國五金磨企的最大特點。但中小企業在“走出去”上卻有其獨特的優勢,第一個就是體制上的優勢。中國的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機制比較適合國外的環境。中國的民營企業是在中國相對比較劣勢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生命力非常強。
第二,船小好調頭。中微小企業面臨的技術、設備轉型升級難題,可以通過“走出去”來解決。一方面,相對中國而言,很多發展中國家是落后的,在我們這里要淘汰的技術、設備在他們那里很可能是相對先進的,這樣就可以將設備轉化投入到相對落后的國家;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為了解決勞動力、提升經濟總量,在引進外資方面會有優惠政策,我們大有文章可做。舉個典型的例子,桑塔納在中國風靡了幾十年,但當時這種車型在德國卻面臨著被淘汰的窘態,但當時中國的汽車制造業需求很大,工業水平落后,經濟欠發達,所以它在中國盛行一時。
第三,以較小的資本帶出更多的出口。中小企業出去不會帶大量的資本,中小企業的技術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但可能是發展中國家特別需要的技術,發展中國家不一定需要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歐美的先進技術可能不適應他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帶出去的技術,會比較適應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需要。把這些設備搬到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繼續生產。所以中小企業的投資很低,但回報可能比較高。這是中小企業的優勢所在。
當然,中小企業走出去同樣會有很多劣勢。如抗風險能力非常差,對國外市場不了解,融資能力也可能比較差。同時可能影響力不夠,外國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條件會比較少等等。
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這些問題呢?在過去有大量的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包括很多中小企業。他們是怎么投資我們的?一是要扎堆。中小企業要出去,最好是一群一群出去,上下游的企業一起出去,這樣互相有照應,影響力也比較大,從對方政府拿到政策優惠就應該比較容易。二是事先把功課做好,不能盲目出去。所謂功課就是要對對方市場做很多的研究,這樣出去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但是中小企業缺乏這種研究能力,我們就要發展中介機構,包括國外的咨詢公司,做很好的市場調查和市場研究。三是一定要吸引人才,要培養人才,而且要敢于吸引外國的人才。
三、走出去須有所為有所不為
走出去,還要懂得到什么地方去。很多企業一開始就想把自己的產品打入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如果企業有這種實力,當然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選擇到周邊的國家去,或許更適合目前國內的五金磨企。因為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應該比中國慢半拍或者一拍,太窮太差的國家不能吸收大量的中國產品;比我們更先進的國家,國內產品的競爭力不一定能夠達到他們的要求,所以最好到周邊、發展比我們慢一步的國家中去。例如越南、緬甸等,中國產品應該有很好的市場。同時,我國和周邊國家有很多經濟合作協定,這些經濟合作協定都會對中國企業有很大的保護作用。
企業為什么要走出去?各個國家有不同的特點。最根本的還是看需求,我們為什么要鼓勵一部分企業走出去?因為我們有巨大的需求,一是資源的需求,我們沒有那么多石油、鐵礦石等資源,需要到國外尋求這些資源。當然可以直接買,但是因為需求量比較大,可能會造成世界市場非常大的價格變化。國際上通行的成功的經驗就是到所在國投資,當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的時候,通過開礦也可得到收益,從而減少風險。
走出去的另外一個意義就是推動出口進一步發展。從出口的角度來說,我們有兩大市場,一個是發達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市場出口比較簡單,直接貿易就可以了。但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比較慢,中國要保持兩位數的出口增長,光盯著發達國家不行,所以慢慢要轉到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市場非常大,而且可以不斷開拓新市場。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比較快,需求增長也比較快,然而打進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僅靠貿易了。因為發展中國家也都在保護自己的市場。他們歡迎你到那兒投資,投資的時候可以帶一部分零件、技術過來,他們也愿意用市場換技術和資本,這是打開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利器。中國要在未來十年保持兩位數的出口增長,一定要走這一條路。
四、政府對走出去有扶持政策
不容置疑,中小微企業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些企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取得了積極成效。如2012年6月出臺的《中國人民銀行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指出,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拓寬融資渠道,著力緩解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融資困難。另外,為加強促進與東盟的貿易,中國跟東盟除有自由貿易協定,還有大湄公河的經濟合作區協定、中亞合作經濟區協定等等。去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文萊首都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東盟,將東盟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愿與東盟國家積極探討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體現共同致力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深化互利合作的信心和決心,為中國—東盟戰略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引領雙方關系發展。
事實上,我國政府在幫助企業走出去方面,的確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例如由廣東省貿易促進委員會和我會共同主辦的2014年中國五金商品(越南胡志明/印度孟買)展覽會和與中國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等單位合作2014年(泰國曼谷)中國品牌商品展暨五金磨具展,由于是落實國家和廣東省政府“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因此受到了廣東省政府領導的肯定和支持。參展費用均可享受到國家和省政府的相關返還補貼。參展商中,擁有進出口權的全國中小企業,每家企業的一個展位可享受全國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補貼(約占展位費的70%),廣東省內的參展商還可以享受廣東省開拓國際市場專項資金補貼。
五、走出去行業協會大有可為
作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走出去”戰略本身就決定了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貫徹落實需要社會各有關力量的共同作用。我國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也絕不是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 除了國家的支持政策外, 它往往要在許多促進機構的配合與服務下才能順利完成。因此,充分發揮商(協)會的促進作用, 對于推動企業“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商(協)會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綜合治理結構中重要的一環,在節約成員交易成本、維護市場經營秩序、增強行業整體競爭力和開拓全球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英美國家是早期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 商(協)會在經濟發展、國際貿易以及社區發展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去,扮演了利益集團的角色。
在我國,商(協)會是溝通政府和企業,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的機構。政府需要通過商(協)會貫徹落實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企業需要商(協)會代表行業共同利益,向各有關方面反映行業的合理意見和要求,維護良好的經營秩序,并提供包括咨詢、信息、法律等在內的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在我國一大批企業走出國門的同時,一些企業為了打入國際市場、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采用惡性低價競爭等手段,嚴重影響了我國國家和行業的整體利益。這種行為很容易遭到進口國的反傾銷或反補貼訴訟,因此有不少國家的商(協)會對本行業價格、最低限價等進行協調, 以保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合理價格,減少國際貿易中的摩擦。我國行業協會應當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把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這是很多發達國家協會的一貫做法。在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在幫助企業開展市場調研,進行投資風險分析、擬定開發出口計劃等方面,協會完全可以擔當這些角色。
協會通過精心組織,合理協調,幫助、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國門,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通過協調,加強企業間的合作,共同與外國公司競爭,有效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在幫助會員深度開發已有主要市場的同時,想方設法拓展新的市場,真正實現市場的多元化。
服務是協會的立身之本。協會只有服務到位,有所作為,才有權威。協會應增強服務意識,擴大服務范圍,強化咨詢、信息、培訓服務功能,把解決會員實際需要作為服務內容的重中之重。加速建立信息服務網絡,向企業提供各國別地區的政治、經濟等投資環境,當地投資程序、政策法規、合同形式及其他基礎信息,提供介紹合作伙伴、合作項目等服務。加快建立和完善與“走出去”相關的服務體系,為廣大會員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應有的各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