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作為浙江經濟的中流砥柱,曾以低成本優勢占據市場的“浙江制造業1.0版本”已成為過去,“智造”、“轉型升級&rdq...
編者按:作為浙江經濟的中流砥柱,曾以低成本優勢占據市場的“浙江制造業1.0版本”已成為過去,“智造”、“轉型升級”、“機器換人”正在為浙江制造業“代言”。與此同時,“小而美”的行業細分領域龍頭企業也開始脫穎而出,它們或許規模尚小,知名度亦落于人后,但它們勇于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由它們組成的這一股力量也正推動著浙江制造業再出發。偌大的生產車間里,幾名工人正在電腦屏幕前操控流程。電腦的另一端,鋸片自動化生產正在井然有序的進行,上料、壓磨、卡槽、下料,整個流程一氣呵成。
這是浙江勤龍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勤龍機械”)生產車間的寫照。從最初的人工壓磨到之后的數控生產,從購買國外設備到如今設備出口,可以說,勤龍機械的發展之路也折射出國內磨床行業的不斷演進。
“不夸張地說,勤龍的生產技術在國內屬于第一流,在國外也可以同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技術競爭。”勤龍機械總經理楊富裕這樣告訴記者。
事實上,現今國內生產鋸片的企業并不在少數,其中更有發展數十年之久的大型國企。作為草根創業者的代表,楊富裕是如何帶領勤龍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交流中,人才和技術是楊富裕提到最多的詞匯。“掌握核心技術,就有資本別人叫板。而人才是技術的關鍵。”楊富裕稱,此外,正確的戰略定位和良好的企業管理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
技術創新帶來產業突破
有人說,創業者的個性決定了公司發展潛力。也許,正是楊富裕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和創新思維,造就了今天的勤龍機械。
在公司辦公大樓的入口處,記者注意到了這樣一句標語:科技創新,高速增長。楊富裕告訴記者,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公司十余年的發展,創新應該最準確了。
“我對機械非常喜愛,公司起步之初,我就不斷學習德國技術,思考如何能將國外技術改進嫁接到公司的生產線上。”楊富裕笑著說,杭州甚至周邊地區的大型國有企業也沒能攻克的技術難關,在勤龍得到有效的解決。
2006年,勤龍機械生產線升級換代,老式的手動生產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勤龍機械自己生產和開發的數控技術。從楊富裕的介紹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勤龍銷售的機器內部采用自己設計的程序,同國外技術相比擁有很強的技術和價格優勢。
下一步,勤龍還將專注于自動化生產線的開發,借鑒機器人行業的先進技術,建設勤龍機器人產業。據悉,目前機器人生產線已建設完工,未來1—2年內便可將機器人產品投入市場。
楊富裕還提到,勤龍機械通過投入技術力量,開發出“立式內外圓磨”機器,在高精度軸承行業已經獲得了成功。“這類產品可滿足風力發電機和飛機航天器等精密器械的使用需求。”楊富裕自信地說,未來某一天,公司生產的精密軸承能夠用于國內大飛機的制造,這也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期望。
“3+2”人才培養模式憑技術定薪資
談到員工技術的培養,楊富裕很坦率地表示,自己并不十分贊同目前國內的教育思路。“學校沒有相應的實踐操作教育,學生畢業后要花幾年的時間在車間磨練。”楊富裕覺得,這樣的培養模式降低了新員工的積極性,很多學員在磨練了一段時間后選擇跳槽從事其他行業。
為了克服新員工在工作之初的適應困難,楊富裕同浙江工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合作,力推“3+2”人才培養模式。
具體來說,浙江工業大學定向招生一批學生,以實習的形式在勤龍機械學習3年,并由勤龍機械向工業大學支付3年的學費,每個月額外給予1800元的實習工資。
實習期滿后,學員繼續在勤龍機械工作滿2年。當學員具備獨立設計程序的能力后,勤龍機械將重新考核學員的能力,根據工作能力安排崗位。記者了解到,勤龍機械其中一個生產車間的主管竟是一個只有25歲的年輕人。
與此同時,對于員工的內部培訓,楊富裕也是親力親為,傳授自身的經驗和技術。
據楊富裕介紹,公司每個月都會組織數次員工培訓,上至部門主管,下至基層員工;培訓的內容更是五花八門,涵蓋技術、管理、文學、科技等諸多領域。
“員工無法在這個平臺上發展,是公司的管理者工作的嚴重失誤。”楊富裕說,我希望每個員工掌握全面的技能,每個員工都是工程師。
楊富裕提到,相比崗位或工作年限,公司對員工薪資的制定更看重技術水平。“一個高技術員工的薪資可以超過部門領導,甚至可以超過我。”楊富裕說。